|||
大学是培养学生的地方,大学是读书的地方。教师应该为学生而读书授课,从事相关研究也是为了更好地授课;我想,至少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就该如此。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国人可真心实意地重视教育啊——只要看看昔日对科举、今日对高考的态度就能知道。自古以来,朴实的农民总是尊重读书人、尊重识字人啊。
2006年11月22日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ATTEE LIBRARY(王秉中老师摄)。浮雕上方文字
The true university is a collection of books.
不过,某些大学似乎并不重视教学,真是对不起学生的寒窗苦读,对不起家长的热切期望,对不起社会的高考呵护。下述博文及相关评论所展示的课表编排只是冰山一角啊。
如此课表能保证教学质量吗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830919.html
鸣谢:博主将链接email 校长和(原)教学校长;28日得到校长回复“已把文稿打印出来,签署意见后转给教务处和(现)教学校长,要求今后要切实把课表排好”。衷心期望所有教学计划和课表都能得到仔细研究,同学们都能更愉快地听课学习。
谢谢科学网,谢谢博友的阅读和评论。谢谢大家啦。
博文最后说“学年之间课程的不平衡,似乎更需要研究解决”。现在我校第8学期只是做毕业论文(设计),并不排课;而某些专业为了同学复习考研在第7学期仅排一两门课程。但是,对不报考研究生的同学而言,似乎就有些问题。我觉得,最后一年宜多开选修课,由同学依据将来的学习或工作而自由选择。
翻出自己读大学的记分册,第1学期6门课,周 20学时,另有周会1次即“形势与任务教育”2学时;第7学期因准备研究生考试,我少选1~2门课程,实有课程3门,周9学时;第8学期4门选修课,周12学时,另有毕业论文。此外,那时课程门次少而学时多,如数学分析开 3个学期240 学时;高等代数、理论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都是两个学期120~160 学时。又,当时每周工作六天。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最后一学期的选修课《非线性力学》是聘请北京大学朱照宣先生讲授的,是本科生与研究生共选课程,校内和校外的许多老师也来听课。讲义是朱先生手写复印,每次课前分发数页,免费的。当年可是价格不菲啊,估计总得30元以上,半个月的助教工资——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读书学习。略贴几张图片,好让大家赞叹一下。
最后一张图片是说,立方体木块在水中的稳定姿态随密度而变化。朱先生称,共用了3年的假节日才完成。授课期间朱先生曾两次到他校报告,都包含这些内容;想来也是先生的得意或苦心之作。不过,我有一个问题:现在的考核体制下,教师能够那样安心教学、安心研究吗?教师能够像过去那样读书而编讲义么?
跟随30余年、搬家10余次的部分讲义;讲义之外,大家都从图书馆借阅或购买相应课程的书籍。我购有《武际可·弹性力学引论》,《徐芝纶·弹性力学》、《王龙莆·弹性力学》;《吴望一·流体力学》、《普朗特·流体力学概论》;《朱照宣·理论力学》、MIT 的《牛顿力学》 三册;等等。大学就应该是读书的地方啊——The true university is a collection of books .
2011年春到母校参加力学教学研讨会,遇到《非线性力学》助课的陈守吉老师(右)。大家谈说些旧事,赞叹朱先生的讲义和授课。30年后我们的学生会说些什么呢?
2011年3月27日于复旦大学第一教学东侧(廖明诚老师摄).复旦校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语出《论语·子张第十九》。我觉得,读成“思近而问切,志笃而学博”,似乎也能成立呢。
翻阅记分册时,看到课程也就想到老师。讲授 数学分析的秦曾复老师、流体力学的柳兆荣老师、振动理论的王文亮老师以及传热传质的忻孝康老师已经驾鹤仙去;四位先生都曾热切地传授知识,音容笑貌也就永存于学生心中。
相关博文:何苦来哉?侨居是山,心不忍耳!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826775.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