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甲骨黄组属于晚商三帝,即文丁、帝乙和帝辛,部分卜辞的日期有以祀记数的历年,但据此确定王年似尚需努力,如《断代工程报告简本》采用文[1,2]的结果:帝辛三十年、帝乙二十六年,与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并不协调,而帝乙二年冬至日在四月廿三日,连续十年不闰,逐渐退为八月一日,再多闰进为帝辛元年的正月十五日。这样的结果并不可信。
[1] 徐凤先. 帝辛周祭系统的可能年代.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1,(03):238-251
[2] 徐凤先. 帝乙祀谱、帝乙在位年与商末岁首.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4,(3):189-205
[3] 常玉芝. 商代周祭制度. 线装书局,2009
[4] 中原文化大鼎·古文字(上).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5] 陈炜湛. 甲骨文田猎刻辞研究.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8.
[6] 曹锦炎,沈建华. 甲骨文校释总集(卷12).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7] 刘次沅. 从天再旦到武王伐纣——西周天文年代问题.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
1 微子启和微仲衍为纣王的兄长,三人或为同母;1997年发掘的河南鹿邑长子口墓,墓主或微子启,约六十岁,卒于纣子武庚禄父被杀之后。纣王即帝辛在位不会超过三十五年。
《古本竹书纪年》有“武乙即位,居殷。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里,玉十瑴,马八匹”。其后记武乙三十五年及太(文) 丁二年、四年、七年、十一年周伐诸戎,最终引起“文丁杀周王季历”。 季历为文王的父亲。《史记·龟策列传》“杀周太子历、囚文王昌”,有称“太子”为“季”之误释。
受命十二年BC1027克商,文王崩于受命九年BC1030;文王在位总计50年,BC 1079 年登位。据此可知,帝乙元年晚于BC1079即距商灭小于53年,而文丁元年距商灭不小于64年即早于BC1090,因季历被杀于文丁十一年之后。黄组卜辞表明[3],三王在位都大于20年,廿五祀宰椃角时代较晚,则帝乙元年距商亡大于45年。
季历在武乙三十四年前已在位,故而文丁元年提前意味着季历在位年数增加。因文王在位五十年,继位当在三十岁之前;季历被杀时小于五十五岁、距“来朝武乙”在30年之内较合理,文丁元年晚于BC1110。这些估算未必准确,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从文[3,4,5] 摘录黄组卜辞中有祀数的日期如下表,已核对文[6]。属于冗余信息的日期则不予列出。此外,《合》37853的九祀十又□月丁未的月份不明,《合》37743的十[祀]并不肯定,而文[3] 中《合》37839的四祀七月癸丑在文[6]为三祀(与No.4 异版同辞),皆舍弃不用。
下面基于前篇博文最后所列殷商历法的若干假设,利用文[7] 的月朔表来确定三王的年代。保守起见,黄组卜辞日期在BC1115~BC1027之间,岁首在儒略历9月1日至10月29之间。
3 No.15 意味着八祀三月是癸未(20)到癸丑(50)的31天大月,因而三月朔干支在18~20,而四月朔干支在48~50。No.23意味着十一祀岁首干支32~34,朔日30~33。考虑到偏差,前后放宽一日搜索,结果如下。元年之岁首在表中数字的上一年度。
八祀三月和四月朔庚辰(17)和庚戌(47)似乎不会引起与癸未(20)到癸丑(50)的31天大月,故而可舍弃BC1069.10.04。十祀未闰,其岁首比十一祀岁首落后十一天,故而可舍弃岁首偏晚的BC1046.10.20、BC1082.10.28 和BC1092.10.19。后者将岁首调整为BC1092.08.20 则似乎过早。
No.15 和No.23 应在同一王世,否则其余日期难以安排。No.23即《合》41757、《库》1672的十祀征人方属于文丁世,而No.21即《合》36482的十祀九月甲午“告于大邑商”则属于帝辛或帝乙。文丁元年为BC1096 或BC1106。容我悬想,文丁十祀征人方之际,周王季历的大规模攻伐扩张最终引来杀身之祸。选择文丁元年BC1096或许更为合理。
3 No.13 的七祀五月癸未(20) ~ 癸卯(40)和No.26的廿祀六月、八月癸祀(30) ~ 癸丑(50),不能排入文丁世,故而肯定属于帝乙或帝辛。当然能够排入文丁世的日期,卜辞未必就属于文丁世。考虑到廿二祀版方鼎、廿五祀宰椃角属于帝辛世以及前述王年的种种限制,经过试算确定帝辛元年BC1052和帝乙元年BC1073,岁首皆在上一个儒略年。No.13和No.26属于帝乙,岁首分别是BC1068.09.24和BC1055.08.31,后者正月已相当于较晚的七月。其余日期则可依据祭祀类型选择王世排入,不再细述。又,武王灭纣之后虏获殷商青铜器物,当然也会劫掠甲骨档案,故而廿祀卜辞属于帝乙也是合理。
4 文丁23年、帝乙21年、帝辛26年,三世合70年。周王季历在位不少于19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