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黄组卜辞中有大量日期,如“十祀九月甲午”,或许可类似于金文历谱而确定王年。当然得对殷商历法有所理解才能着手。不过,殷商历法,岁首、月首和日首,似乎尚在讨论之中[1-3]。宾组甲骨的“乙酉月食”发生在八月,提供了一份极好的材料。图片从“中原文化大典·古文字(上).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P220” 扫描。
董作宾先生最初基于甲1289 认为是壬子月食,后改为癸卯月食[4];不过
2 前五条卜旬的干支用黑色粗体写出;二月癸巳(30)和一月癸酉(10)可直接补出。注意到二月、五月有癸卯(40),中间的59天正好是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故而癸卯为二月底和五月头。三月首甲辰(41)和四月底壬寅(39)可以确定。朔望月平均29.53.06天,大小月相间设置是通常的想法,即两个月59天,干支减小一位,一月和七月的月首也可以写出。
前文已确定乙酉月食在BC1227.06.01,食分1.33,食甚1:23,半长102 分钟。这是跨过子夜的月全食。岁首朔日为BC1228.10.22 甲辰(41),有些偏晚。似可认为此前一年的岁首为9月4日过早而年底闰14个月。这也确实有过。查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该年一、三、五、七月的朔日为甲辰(41)、癸卯(40)、壬寅(39)、辛丑(38),即四个月首皆为朔日之次日。
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指出,《殷历谱》“岁首建丑、朔为月首”不能成立[1];不过,书中未能使用上述乙酉月食的卜辞,真是可惜。顺便说一句,文[1]对殷商历法存在连大月和连小月的论证,如依据著名大龟四版之一的卜辞,并不可信。相关信息仅可以判断:五月的月首在戊午(55)~丙寅(3)之间。
又及,从大龟四版之四只能确定岁首为癸卯(40)或甲辰(41),即使文[5]假设的殷历建子、月首为朔成立,也有多解,所定岁首BC1321.12.29 甲辰并不可信。
3 冯时先生认为晚商的卜辞和铜器铭文中以“祀”计数与年岁不同[6],类似于大学里面年级,但开学的时间每年不同。假如这是真的,“祀首”位置不定则月份前后不明,依据日期确定王年也就难以进行,或许不可能进行。
文[6]仅给出上贴两例,称:二祀十二月在二祀正月之前,而九祀正月与十祀九月同年。对此或许可以略作辩解。对二祀(必卩)其卣,张政烺先生力主器真而圈足内的卣底外侧铭文为伪,颇有赞同者[7];十祀征人方也有认为属于帝乙时期[8],所举九祀、十祀是否属于同一个自然年度或同一王世,并不能肯定。
4 自《殷曆谱》始,主流意见是殷商有年终置闰和年中置闰。尽管武丁中后期的宾组甲骨有十三月卜辞121条,但文[1]认为也存在年中置闰。不过“年中置闰”只是间接证据,似乎数量较少且不够坚实。对文[1] 中前三例(PP307-312) 略作讨论。
(1) 四条卜辞有明确的月份。二月癸亥(60)、三月癸酉(10),中间没有闰月,五月当然不能有癸卯(40)和癸丑(50)。不过,有人指出,三月或为二月之误。错漏总是可能的。
(2) 依照从下向上的释读,癸酉(10)之后癸丑(50)不能在同一个四月,需要闰四月,但两个四月没有区分。不过,左上角的残辞或许是二月,可从上向下释读。残辞为二月癸丑(50)或癸酉(10)的卜旬,右上二月癸亥(60),然后四月癸丑(50)、癸酉(10)。
如果坚持从下向上释读该版,则只能认为左上为“四月”之残,其卜旬在四月癸丑(50)、癸亥(60)之后,最近者为癸酉(10)。不过,四月已有癸酉,闰四月再有癸酉,意味着两个四月至少有61天。这实在是太特殊了。笔者未能找到拓本,但“曹锦炎,沈建华. 甲骨文校释总集.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卷5,1583 页”的释读如下,似乎也略有欠妥。
(3) 文[1] 年中置闰的第三条证据似乎为误判,常玉芝先生所作分析难以理解。七月癸巳(30),九月癸亥(60),仅仅意味着八月为甲午(31)~壬戌(59) 的小月。
殷商晚期的黄组卜辞尚未发现年中置闰的证据,而青铜器铭文有十三月和十四月[1]。常言“例不十,法不立”,殷商的年中置闰尚需进一步论证。
5 笔者觉得,以下假设尽管没有坚实的证据予以支持,似乎也不容易否定。
(1) 计日干支可以连续上推至殷商初期。
(2) 殷商使用阴阳合历,以祀纪年,一月或正月相当于夏历八月前后。
(3) 月首目标为胐,但天气原因并能总是实际观察以确定月首,通常大小月间隔布置,若发现明显偏移也会调整;月首在实朔及其后两天,即可能在3 天内变动。
(4) 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能有连小月、连大月,乃至有31 天的大月,但不会有28天及更短的小月。
(5) 殷历仍是年终置闰;失闰之后可以闰14月而补救。
[1] 常玉芝. 殷商历法研究.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2] 常玉芝. 殷代的日始. 殷都学刊, 1999,(2):33-41
[3] 冯时. 殷历岁首研究. 考古学报, 1990,(1):19-42
[4] 冯时. 殷卜辞月食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6):8-19.
[5] 徐伯鸿. 盘庚迁殷年代考及大龟四版历法复原. 东南文化, 1998,(2):82-89
[6] 冯时. 坂方鼎、荣仲方鼎及相关问题. 考古, 2006,(8):67-73
[7] 张政烺. (弋卩)其卣的真伪问题.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8,(4):1-5
[8 门艺. 黄组征人方卜辞及十祀征人方新谱.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13,(4):56-7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