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350年秦国商鞅变法,不尊周制而自定尺长23.1 cm,后为秦汉两朝沿用。笔者现在的认识是,吴越楚齐及中山五国使用周尺21.5 cm至国灭,其它国家尚待确认。
涿鹿和宣化在北京之西北,周朝属于燕国地域。简报[1] 称涿鹿墓不晚于战国中期,出土青铜礼器12件适用周尺,但三支铜剑适用秦尺;简报[2] 称宣化墓为战国晚期,出土器物适用秦尺。能够据此判断国灭前燕已使用秦尺吗?或许还不能,因为实际情况复杂。
[1] 魏东, 詹芃, 赵晓芳. 河北涿鹿故城遗址2号战国墓发掘简报. 考古, 2019,(10): 33-51
[2] 王继红. 河北张家口宣化战国墓发掘简报. 文物, 2010,(6): 21-30+98+1
给出少许器物的尺寸解读再略作讨论。为叙述便利,假设尺件以及简报中长度数据都是精确的,单位 cm 予以省略。
1 涿鹿墓出土器物[1]适用周尺和秦尺
陶器总计八件。陶尊七件或为明器,尺寸略差;不过,四件口径17、17.1、17.2 和21.8 就是八寸(17.2 cm ) 和一尺(21.5 cm)。双联壶比较特别,“肩部两管相连,底部一管相通”,口径11.6、最大腹径48.2、通高38.5,照片和线条图如下。
依据最大腹径调整线条图比例,纵向右侧大致相符,左侧则偏小;而照片上两壶则是等高的,只是纹饰略有不同。此外,壶口与盖之间的关系不清,或盖内径为五寸10.75 cm;壶底圈足外径五寸。壶腹径设计值或为11 寸。
墓葬出土两种形制的有盖铜鼎各两件,口径21.5、21.6和25.7、25.5,分别是一尺整、欠1.0 mm 和一尺二寸欠1.0 mm、欠2.5 mm。后者(M2:41) 通高27.4,照片和线条图如下。
其它铜器,如盆(M2∶28)口径24.7一尺一寸半过0.3 mm(内径10寸)、圈足径12五寸半过1.7 mm、高5.4二寸半过0.2 mm,不再具体说明。青铜范铸存在2 mm 左右的偏差不必在意,而燕国使用周尺21.5 cm没有疑问。
不过,三支铜剑适用秦尺23.1 cm,如下表所示。
(M2:4) “颈(茎?)外部加木柄,木柄上残留织物痕迹”,但没有剑格、剑箍和剑首,品级稍低而尺寸稍差; (M2:32) 剑格有绿松石嵌出的兽面纹,柄上两箍,柄首饰环状纹,器物精美而尺寸严谨:全长二尺六寸、剑身二尺二寸、柄长四寸。顺便说一句,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55.7二尺六寸欠2.0 mm:身长47.3二尺二寸整而柄长8.4 四寸欠2.0 mm,只是适用周尺21.5 cm。此前曾说,《考工记》中青铜剑的规制 —— 柄长五寸,全长三尺、二尺五寸、二尺,未必准确。
出土铜戈三支似也适用秦尺。如M2∶66,上下援基本平直,直内,内末端平齐。下阑出头,胡上有三穿,内上有一穿。通长22.3、援长14.1六寸过2.4 mm、内长8.2三寸半过1.1 mm、胡长10.4四寸半整、阑长11.8五寸过2.5 mm。
2 宣化墓出土器物[2] 适用秦尺
因建筑施工下挖2.9 m基槽发现墓葬,封土情况不明。M14 和M15 相距2.8 m并列,或为夫妻墓;M14 出土玉龙佩和错金铁带钩,M15 出土玉龙佩、玉璧和铜壶, 墓主人应为士一级的贵族。近处M11、M12、M13,三者形制、规格相差无几, 随葬品没有或极少。M10距离其他5座墓较远,出土错金带钩, 墓主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下层贵族。
玉器形体较小或随料制作。陶鼎(M14:2)口径9.6、腹径12.6 五寸半欠1.0 mm、高13.8 cm 六寸欠0.6 mm,鼎盆高4.5 寸;碗M15:4口径11.4五寸欠1.5 mm、底径6 二寸半过2.2 mm、高6.9 三寸欠0.3 mm。陶尊 (M14:1) 口径17、腹径32、高31 等,数据精度稍差,不再讨论。
铜壶(M15:1) 口径10.5四寸半过1.0 mm、腹径20.7九寸欠0.9 mm、底径12.9五寸半过1.9 mm、高30一尺三寸欠0.3 mm;参考线条图,环外径3寸,圈足底内径5寸,顶内径4 寸、外径4.5 寸。提梁壶(M15:2) 口径7三寸过0.7 mm、腹径17.4七寸半欠0.7 mm、底径12、通高36;壶体14寸,圈足高1.5 寸;盖环外径2寸,等等。其它器物不再细说。
出土的铜六山镜(M15:12, 下图左)似品质稍差,直径17 ,或许七秦寸半欠 3.3 m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六山镜制作精美(下图右),直径23.2 一秦尺过1.0 mm 没有疑问。又,此处“山”只是纹饰形象,并非大山之山。
3 讨论
燕国曾使用周尺证据很多,但国灭前曾否自定尺度或改用秦尺,真是难以确定。宣化墓出土有适用秦尺的器物,而涿鹿墓仅铜剑适用秦尺,可以有多种解释。如秦昭王即位前曾就质于燕,或许交换青铜剑作为秦燕两国和平、友好之象征,即燕人完全可以有秦剑;宣化墓中器物形制和刀币固然属于燕国晚期[2],但墓主也可能是秦人或国破之后的燕人。
碳14 测年不够精准,影响了相关研究。基于葬式以及随葬品组合、形制,简报[1]判断涿鹿M2为战国早期到中期;“不过, Beta实验室的人骨标本碳十四测年在公元前788~前537年(置信率95.4%),比上述推定年代要偏早。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M2年代大致在战国早期到战国中期之间,下限不会晚于战国中期”。 战国早中晚的分期稍欠明确,而战国开始年份就有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赵韩魏为诸侯)等说法。
笔者觉得,涿鹿M2出土有适用秦尺的三支铜剑,其上限不早于公元前350年,很可能在秦昭王嬴稷(公元前325~前251年) 就质于燕国之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