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到15年前旧稿:对《论语·乡党篇》中几句话的理解.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科), 2002, 3(4): 44-46. 写作的缘由已不能记得,或与耳闻某校“要求工科博士答辩前背诵论语前*章”有关。现大幅度删改后贴出。
近来读经呼声很高,相关书籍论“套、批、系列”出版,认真学习几册借以“了解我们祖国曾有过的光辉时代,歆享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神文明”,进而“汲取菁华、走出蒙昧,为中华的复兴增添一份力量[1]”。不过,部分话语在书中详细解释译成白话后仍不能理解,只得自作探求;略述几句,敬请博友批评指正。
1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标点[1]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译文[1] 即使是粗饭、菜汤、瓜类,(临食前)也必须祭一祭,而且必须恭恭敬敬。
译文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孔子自己并且要求别人每次吃饭时都得举行个仪式,就象基督徒饭前祷告,或如《西游记》唐僧饭前念揭斋咒。不过译文中“祭一祭”未说清用什么祭什么。总不能是“祭”食物本身吧。书中仅注释“齐如:恭敬严肃的样子”。
标点[2]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译文[2]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书中注释“瓜祭:古人在吃饭之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间祭祖”难于理解。将自己吃的食物分出少许,只能喂养宠物而不能祭祖——祭祖是非常郑重的;而“食具之间”也不知是什么地方。或许注释者将“瓜”理解为“瓜分”。即便如此,“瓜分”也是指象剖瓜一样分割或分配,如瓜分天下、瓜分利润等,并无“取出部分”的义项。《辞源》“[瓜祭]:指瓜熟时,以瓜祭祖,示不忘本[3]”,说得清楚。
我想孔子的意思可能是,虽然以简单的食品祭祀,祭祀之前也同样得恭敬虔诚地斋戒——祭祀本该用肉啊。此句之前有“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又 “齐”同“斋”,指祭祀前整理衣作、戒除嗜欲等以示虔诚。祭祀并不是随便就举行的,《论语·述而》就有“子之所慎齐战疾”这样的话。
2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标点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1] 孔子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回来,说到:"伤了人吗?"却并不问马怎么样。
译文[2]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了人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这是别人记孔子的言行,历来受到好评:表示孔子重人不重财。儒家反对墨家的无差别之爱,但“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4])”,总是应该具备的。马棚失火,孔子“却并不问马怎么样”,实在是不合情理。现在一些事故报道中,如1999年11月的渤海沉船,总是强调遇难者中没有外国人,令许多人痛心和不满。不论孔子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这句话在今天都应该理解为,“伤了人吗”,“没有”,“那马呢”,即在“不”和“问马”之间用句号分开,以体现儒家的观点:仁爱是从人性的内部自然地发展出来的[5]。“并不问马”是不仁爱的表现。
金克木先生对此的解释颇为幽默[6]:“孔子上朝、退朝必定乘车,因为他说过,做官当大夫的‘不可徒行’,自己不能徒步走路。看来,他上朝退朝驾车的马不在马棚里,安然无恙。厩里不知还有几匹马,伤了,跑了,当然没有人重要”。
现在人类活动范围不断增大,影响了许多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尤其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已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但人类就此所作的某些努力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并非仁爱。齐宣王的以羊易牛有孟子善为解释,而今天的以羊训虎哪有什么不忍之心;至于为求得“最佳的拍摄效果”而以枪惊鸟、以车逐兽,使母幼遭伤,则又等而下之了。
3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标点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1] 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时,便自己先吃。
译文[2] 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单看译文是难以理解的。文献[1]的注释是“先饭:(君祭时)自己先吃饭(不吃菜)。这是表敬意的行为”;若真是这样,译文并不完整。此外,国君既然举行的是“饭前祭礼”,那么举行祭礼时不管是饭还是菜都不该吃。依照现代的常识想来,如果国庆晚宴上在领导人致词时,自己便先吃起来,又成何体统呢;就是在普通家庭,祭祀结束之前谁也不会吃饭。
文献[2]的评析是“古时候君主吃饭前,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孔子对君主十分尊重。他在与君主吃饭时,都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礼的遵从”。文献[7]将此句译为“陪同君主一起吃饭,在君主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抢先尝一尝”,但没有说明为什么要“抢先尝一尝”。己所欲则施之于人,是儒家推崇的,那么孔子是否认为陪同国君吃饭的所有人都应该象他那样“主动或抢先尝一下”,以示“对君主十分尊重”或“对礼的遵从”呢?
《论语正义》对本句8个字的注解[8]长达1500余字(包括句读),阅后仍难得要领。实际上只要认识到“祭”和“先饭”的主体都是君,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人必须知道自己的位置,因而) 陪伴国君时,应该由国君负责祭祀,让国君先吃饭。这就是礼。保证社会的秩序并明确个人职责,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假如君主吃饭前,真的需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那么就应该有人担此职责,而不是“侍食于君”的每一个人或随便一个人。
4 结 语
文革的政治方式并没有、也不可能毁灭传统文化;而不恰当的弘扬如商业运作却会使之逐步消亡。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而店联“大丈夫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却广为流行,就是仁义正在消亡的表象;而高考以“诚信”为题,可能使某些青年学子离“诚信”又远了一步。这是作者阅读文献[7]时的感想。
传统文化固然需要学习和继承,但其作用应恰如其分的评价。“半部《论语》治天下”并不值得当真,而将几个亚洲国家的经济腾飞归功于《论语》[2]也是感觉过于良好。明清取士的八股文以朱批四书为题,儒学地位之隆无以复加;但读了《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就知道社会状况与儒学没有关系;而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也正是源于明清两代。1990年谭其骧先生就指出[9]:“中国落后于西方至少已有五百年历史,远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落后只能怪自己。二十世纪只剩十年了,假如还要提倡儒家文化,拒绝接受他人的优秀东西,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时至今日,五四时期倡导的科学和民主还需要继续倡导呢。
[1] 勾承益,李亚东译释.论语白话今译.中国书店,1992. 序言(李双作),100-109
[2] 陈国庆,何宏注译.论语.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前言,203-208
[3] 辞源》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修订第一版,2082
[4] 刘鄂培.孟子选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95-96
[5]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2-63
[6] 金克木.译匠天缘·《论语》中的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290
[7] 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七O级工农兵学员.论语批注.中华书局,1974. 222
[8] 郑玄(汉),刘宝楠(清).论语正义.上海书店,1986. 229-230
[9] 谭其骧.求索时空·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有关联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126. 原载: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0, (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