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槃在涧-心外有物趣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考槃在涧 坐在垃圾堆上仰望星空

博文

关于私产流失的思考--上

已有 4962 次阅读 2007-9-29 22:16 |个人分类:入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可真老师在其大作《危险啊!中国私产大量向国外转移——[游客]lix》中提到,私产的流失原因是,“恐怕是出于其私产安全方面的考虑,才如此作为的吧。”,而鸿飞提到“法律和行政上歧视富人的社会最后只能越来越贫困。”由此我一直在思考私产流失的深层次原因,想到了很多。

Google输入关键字“私产流失”,可得网页26300个,输入“私产转移”,得网页45600个(转移比流失的网页多,值得玩味)。考虑到这两个词汇比较新,且和“物权法”关系比较密切(输入“私产流失”所得的网页大多和物权法相关),我们可以说私产的“流失”或者“转移”问题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其中不乏一些优秀文章,比如“保卫公产与保卫私产”(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6408),感兴趣的朋友可细看,这里不引用。

但我这里更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可真老师提到的私产流失的原因,二是鸿飞提到的“歧视富人”。这两个问题,其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逻辑上,我认为应该首先分析后一个问题。

“歧视富人”问题

什么是富人?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定义什么是富人。 “富人”实际上是一个极其模糊的概念,而且随着经济的增长,“富人”的标准也在不断刷新。20年前万元户可称富人,今天多少人光月薪就一万。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这里给“富人”贴一个比较准确的标签。

我做市场研究多年,大小项目不下百个,基本上每个项目最后都会询问被访者的个人月收入和家庭月收入。我发现,中国的收入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均匀”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同城市,不同时间得到的收入结构,如果按从低到高的顺序画“金字塔”形图的话,最近3-5年内,不同城市得到的图形的形状是十分相似的。这代表什么呢?代表最近几年中国的分配状况是稳定而均匀的。尽管东南沿海各地的平均收入要比中西部各城市的平均收入要高,但收入结构却是相似的。

所以基本上,目前的收入状况是一个比较类似金字塔形的图。就是说,收入较低的人占多数。由于市场研究基本都是在城市里开展,所以农村的收入不在其中,但我们可以想见的是,农村的平均收入,恐怕又比城市里较低的那一部分更低些。

由此我们大概可以把中国目前的社会阶层分为三大类五小类(我不愿意使用“阶层”和“阶级”这样的词汇,一时间想不出更好的用语,这里仅为阅读和使用方便而使用),三大类是富人、将富之人、穷人;五小类是极富之人、富人、将富之人、普通家庭、穷人。在本文中,其实极富之人和富人的符号意义是等同的,因为我们按照三大类讨论,而对于“穷人”,因为他们的私有财产本来就不多,其实变动对他们的冲击反而没有对“将富之人”那么大,所以本文也不过多讨论。

为什么要分出富人和“将富之人”呢?其实,“将富之人”是比较接近国外的“中产阶级”这一个概念。这一群人,过着比较体面的生活,但是收入还没到可以呼风唤雨的地步,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同真正的“富人”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在中国,“将富之人”指的是那些收入稳定且不错,生活体面,有房子,一些人还有车子,有一定积蓄的那一群人,他们可能是白领、收入不错的一些教师、公务员、小企业老板、普通职业经理人和一些自由职业者等等。从调查数据来看,这群人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实际上,每年刷新的私车拥有率,也是一个例证。然而,这一群人还不能称为富人。

首先,他们必须不断地工作,工作是他们养房、养车、生活的最重要来源,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也参与炒股、购买基金等,但他们积累的资本不足以让他们以此为生;

其次,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不那么强。家庭主要劳动力疾病、离异、工作状况改变、通货膨胀等对他们的生活都会造成很大的冲击;

最后,他们除房子、车子等固定资产外,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并不很多。而这笔钱具体多少,则是把他们和真正的富人划分开的重要标准。

我一直在思考中国目前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富人,我发现我很难得出一个极标准的答案,我想也很难有标准答案。

理论上,可以有两种方法来确定,一是人为的划定,收入超过了社会中90%或者95%(这个比例可调)的人,即可认为是“富人”,然后我们看他们的总资产有多少;二是反过来,人为的定义,比如总资产在200万以上的,即可称为富人,再看这样的人在社会中的比例是多少。

由于我无法得知第一种分法的“富人”的收入,不好给出一个标准来,我决定采用第二种方法。以北京为例,一个100平米的房子大概市场价格可在百万左右,买得起这样房子的,大概也买得起10-20万左右的车,家里的家具和电器,大概总价值也在20万左右。也就是说,这个家庭的固定非存款资产会在130左右。我们不能把那些贷款很多的人也放到这里面,事实那些人属于“将富之人”,所以,这里我们指的,应该是基本没有贷款,或者贷款在总额的30%以内的那部分家庭。搞清楚了固定资产,下一步就是存款、股票、基金等价值了。我认为,这些可流动资金的价值在30万元人民币以内的,只能算是将富之人,因为这笔钱无法让他能够很好的抵御风险,摆脱用劳动力赚钱的宿命。因此,我认为家庭总资产(北京市)在150万以上的,才可称为真正的富人,而以下的,均只能称为“将富之人”。这个标准,其实并不那么确定,往上往下浮动20万,应当都没有问题,但这里我们起码有了一个可以讨论的标准了:北京市家庭总资产150万元以上的,可称为富人;其他城市则可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适当调整。

定义了什么是富人了,我们还不能马上讨论这个问题,富人里其实还分两种。

两种富人

第一种富人是靠自己的劳动、知识、智慧合法成为的富人,甚至,有些富人是靠“运气”而成为的“富人”,有一个彩票专业户据说3年靠彩票赚了2000万(第一次多半是运气,以后靠的是资本和经验),他们可能是高级职业经理人、某个领域的专家、娱乐、体育明星、企业家、高级自由职业者等等;

第二种富人的富法就不那么好说了。这些富人的富法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靠权力、美色、暴力、欺骗、犯罪、勾结、资源利用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富人的共同特点是,金钱来源说不清楚,不敢曝光。

不管怎么说,两种富人客观存在,到底哪一类富人更富,哪一类富人更多,很难说得清楚,也没有人能够拿得出详细的证据。

当前有个词汇,叫“仇富”,我个人极不同意此说法。我注意到很多人确有骂“富人”的行为和态度,但这个骂并非是针对所有的富人,而只是集中针对第二类富人。很简单,我可没听说有人说姚明、刘德华、王石等人的钱来路不正。他们的富有,或者是因为其职业的特殊性,或者是因为不断勤奋努力,或者是因为拥有知识和智慧,他们富有,大家并不眼红。真正让大家仇视的,其实是第二种富人。

“歧视富人”改为“限制将富之人”恐怕更妥

我们可以下断论的说,已富之人抵御风险的能力要比将富之人要强得多。不管是来自自然的、市场的还是行政的。已富之人总有办法保护自己,而自我保护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投资买多套房、购买股票、打通关系等等。其实,马太效应已经把这一切说得很明白,不用再多说。

因此,不存在“歧视富人”一说,第一类富人也好,第二类富人也好,他们总有办法让自己的财产得到增值,他们中有些人的智力可能是大猩猩这一级别的,但不要忘了,他们可以请经济学教授成为幕上之宾(现代门客,呵呵)。更不要说,在这之外对富人的其他的有意无意的保护。

事实上,“将富之人”的境地才最尴尬。上不去,下不来,每一次变革,比如房产的、股票的、工资结构的、物价的变动,都会对他们造成不小的影响。他们至少还要再积累十年,才能成为真正的富人,而这期间他们将面临很多很多的威胁,他们的物权,才是最应该保护的,而他们也缺乏应有的话语权。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将富之人”的富裕路确实收到一定的限制,但这其实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他们的数量要比已富之人多得多。他们的成长,才能体现社会成长,才是社会成长的趋势。

(未完待续,最近因为要接待很多朋友,很多文章都只写了一半,对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歉意!无趣男实在没有时间把所有的头绪都写完,请大家耐心等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38-8047.html

上一篇:真名的博主,实名的读者
下一篇:因自卑之名-1%与99%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3 0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