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槃在涧-心外有物趣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考槃在涧 坐在垃圾堆上仰望星空

博文

刘慈欣和他的球状闪电-下

已有 10197 次阅读 2007-9-21 16:29 |个人分类:科幻世界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部大刘的大作。

 

一、科幻:

科幻小说,首先当然要看其中的科学成分和科幻成分。身为工程师,写了10年的科幻小说,大刘功底深厚,想象神鬼莫测。对其中涉及的场面描写尤其优美。

刘慈欣在《球状闪电》中,提出了几点“幻想”:

1、             我们所在世界的物质产生,是在创世之初空间产生了“皱褶”,既然空间能够产生小皱褶,为何不能产生大皱褶?大的皱褶,即是可见的“宏物质”。

2、             宏物质组成的宇宙,是和我们世界平行的,物理定律不同的宇宙。平行宇宙一说,并不新鲜,不过大刘的平行宇宙,是建立在宏物质的基础上,算是一新。

3、             整本书贯穿了量子力学的很多思想。比如电子运动的随机性和不可测性、波函数的坍缩、观测者对物质状态的影响等等,等于是把量子世界放大了十的三十次方,呈现在大家面前;

4、             提出了雷电武器、大气武器、宏原子武器的设想。刘慈欣还煞有介事的通过计算得出,两个宏原子发生“缠绕”的临界值(类似于我们熟知的核武器发生裂变或者聚变的临界参数)。

刘慈欣对这些“科幻”的描述极其精妙,语言上远远超过了他对非科幻场景的描写,现摘录几段,以飨读者:

物理学狂人丁仪给大家讲解物质的本源:

丁仪没有回答我的问话:"下面我就告诉大家球状闪电是什么。"

这一时刻,天空中刚刚出现的几颗稀星仿佛停止了闪动,对于我,则犹如聆听上帝的最后审判。

"它不过是一个电子。"

我们面面相觑,然后各自进行了一会艰难的思索,最后,又都将目光无助地集中到丁仪身上。由于答案太离奇,使我们连进一步提问的能力都没有了。

"一个足球那么大的电子。"丁仪补充说。

"电子……怎么会是那样的呢?"有人傻傻地问。

"那么你们认为电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一个不透明的致密小球?是的,这是大多数人头脑中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形象。在这里,我首先要告诉大家现代物理学所描述的宇宙图像:宇宙是几何的而不是物理的。"

"您不能说得稍微形象一些吗?"

"换句话说,宇宙中除了空间之外什么都没有。"

大家又静下来各自进行着力所不能及的思考,刘上尉首先发话,他晃晃手中的半根羊骨头说:"怎么会什么都没有呢?怎么会都是空间呢?比如说这烤全羊就是实实在在的,难道说我刚才吃下去的都是空间?"

"是的,您吃下去的都是空间,您自己也是空间,因为羊肉和您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而这些粒子,都是在微观尺度上弯曲的空间。"他挪开一些盘子,在桌布上比划着,"假如空间是这块布,原子粒子就是布上微小的皱折。"

"您这么说我有些明白了。"刘上尉若有所思地说。

"不过,这与我们传统的宇宙图像真有很大差别。"林云说。

"但这是最接近真实的图像。"丁仪说。

"这就是说,电子像一个空泡?"

"一个自封闭的弯曲空间。"丁仪郑重点点头。

"可是,电子……怎么可能这么大?"

"在宇宙大爆炸后极短的时间内,整个空间都是平滑的,后来,随着能量级别的降低,空间出现了皱折,这就诞生了各种基本粒子。一直让我们迷惑的是,这些皱折为什么都是微观尺度?难道没有宏观尺度的皱折吗?或者说没有宏观尺度的基本粒子吗?现在我们知道有的。"

我这时第一个感觉是可以呼吸了,我的思想已被窒息了十几年,这期间,我像是潜行在浑浊的水中,到处是一片迷蒙。现在突然浮出了水面,呼吸到了第一口空气,看到了广阔的天空,盲人复明亦不过是这个感觉。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空泡,是因为这一处弯曲的空间使经过它的光线弯曲,这形成了它可见的边缘。"丁仪继续解释道。

"那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电子,而不是质子或中子呢?"许大校问。

"问得好,其实答案也很简单:空泡被闪电激发成球状闪电再恢复成空泡的过程,实际就是电子由低能级被激发成高能级,再跌回低能级的过程。在三种粒子中,只有电子能够被这样激发。"

"也正因为它是电子,才能够沿着超导线传输,并在超导电池中像循环电流一样永不停息地运行。"林云恍然大悟地说。

"可很奇怪的,它的直径与那节电池差不多。"

"对于宏电子来说,波粒二像性中波的形态占很大比重,所以它的大小的意义与我们常识中的完全不同。它还有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特性,我们以后会慢慢看到的,我相信这会改变大家对世界的看法。不过现在,我们要先给这些大电子取一个名字,它们是宏观尺度的电子,就叫宏电子吧。"

解释球状闪电的飘浮不定:

"是的,这是出于安全考虑,如果所有的监视系统都失效,球状闪电就会处于量子态,那时,基地的相当大一部分都会笼罩在概率电子云之中,球状闪电可能在其中的任何位置突然出现。"

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在历史上大多数目击案例中,球状闪电都是飘忽不定,踪影神秘,常常凭空突然出现,附近并没有可以激发它的闪电。这很可能是因为当时目击者处于一个宏电子的概率云中,他或她偶然的观察使球状闪电的量子态突然塌缩。 ”

战争狂人林云使用雷球机关枪杀死恐怖分子的场面:

“当一群球状闪电飞入控制室时,"教师"已经停止了讲课,正伏在控制台上鼓捣着什么,仍挤成一团的孩子们由一个持冲锋枪的恐怖分子看押着。由于射入建筑的球状闪电曾有短暂的时间失去观察者,进入概率云状态,当观察者重新出现而使概率云塌缩成确定态后,它们已经失去了速度,只是沿着随机路线低速飘行了。这时所有人都抬起头来,惊恐而迷惑地看着那些飘荡的火球,它们的尾迹在空气中形成了一幅复杂且瞬息万变的图案,它们发出的声音像万鬼号泣。在控制室摄像机拍摄的图像中,"教师"的脸看得很清楚,她的眼镜反射着球状闪电橘黄色和蓝色的光芒,她的眼神中没有其他人的恐惧,而只有迷惑,后来她甚至笑了一下,也许是为了放松自己,也许真觉得这些火球有趣,这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表情。

当球状闪电爆炸时,强烈的电磁脉冲使摄像机的图像消失了,但在几秒钟后恢复,这时画面中已空无一人,只有残存的几个球状闪电还在飘行,并在渐渐熄灭中,随着自身能量的减低,它们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已不那么恐怖了,像是安魂曲。

在招待所的楼顶上,我听到爆炸声从反应堆建筑中传过来,整座楼的玻璃都被震得嗡嗡响,这声音震动的不是耳朵而是五脏六腑,让人感觉到一阵阵恶心,显然有很多次声波的成分。

走进反应堆控制室前,我觉得自己会支持不住的,但我还是和林云一起走了进去,精神的虚弱使我两腿发软,站立不稳。自我看到爸爸妈妈的灰烬十几年后,又看到了孩子们的灰烬,虽然不是我的孩子。除了少数几个残缺不全的炭化遗骸外,大部分死者都被烧得十分彻底,义务却基本完好无损。在一个普通焚化炉中,有两千多度的高温,要将一个人体烧成灰也需几分钟时间,而球状闪电却在一瞬间做到了这件事,除了它内部那一万多度的高温外,物质波的共振使能量均匀地作用于每一个细胞。

发现宏原子核时的场景:

“在蓝天的背景上,那根弦隐隐绰绰地出现,与空泡一样,它是透明的,借靠着对光的折射来显性,如果处于静止状态,凭肉眼根本不可能看到,但弦却在空中不停地弯曲扭动着,这是一种奇怪的舞蹈,变幻莫测且充满狂放的活力,对观察者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和催眠作用,以后,理论物理学中多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词:弦舞。

"你想到了什么?"丁仪目不转睛地盯着宏原子核问。

"既不是水晶蛇也不是无法自缢的绳索,"林云回答,"我想到了湿婆,印度教种永恒舞蹈着的神,他的舞一旦停止,世界就会在巨响中毁灭。"

下面这一段是我认为书中描写最为精彩的一段!引爆宏原子核的场景:

“宏聚变是无声的,甚至照大多数目击者的说法,宏聚变是比平时都要安静,似乎大自然中的其他声音都被屏蔽了,整个过程都在不可思议的宁静中进行。按照一位目击者简洁的总结,整个宏聚变过程看上去就是一轮蓝太阳的升起和落下。首先是大篷中发出蓝光,很快人们就看到了那个还很小的蓝色光球,因为这时大篷正在变成透明的,仿佛是一张悬在光球上方的大玻璃纸,它很快像溶化似的坍塌了,奇怪的是,坍塌时大篷的各个部分都向这聚变中心收拢,整座大篷就像被吸入一个漩涡似的吸进光球之中,在周围没有留下任何残余和痕迹。大篷消失后,光球继续扩大,很快便以一个蓝太阳的形象出现在戈壁滩上,当它停止膨胀时,半径达到二百米,这正好是丁仪语言的距离,只有在这个距离之外,宏聚变的能量才沉陷选择性,而在这距离之内,由于极大的能量密度,一切都将被毁灭。

蓝太阳在最大的状态维持了约半分钟,这期间它很稳定,加上此时笼罩一切的诡异的宁静,它居然在这短暂的时间给人一种永恒感,仿佛自世界诞生之日起就在那里似的。蓝太阳使西边已落下去一半的夕阳黯然失色,整个戈壁都淹没在它的蓝光中,使这个世界变得陌生而怪异。这是一个冷太阳,人们即使在近处也感觉不到它的任何热量。

这时,最不可思议的奇观出现了:在蓝太阳那幽深的内部,有许多璀璨的小星星放射状地飞了出来,那些星星一飞出光球的边界,立刻变成一个个物体,大小不一,当人们看出那些飞散的物体是什么是极为震惊:那是一个个的大篷!这些从蓝太阳重飞出的大篷看上去很有质感,绝不是幻影。它们大小不一,最大的比毁灭前的原物还大,成为天空中漂浮的一个个精致的模型。这些处于量子叠加态的大篷,在观察者的目光中迅速坍塌为毁灭态,纷纷拖着一个有自己映像叠成的尾迹消失在空中,但量子态的大篷仍不断从光球中心飞出,这是一个大篷的概率云,它在向空中弥漫的,蓝太阳也笼罩于概率云中,只有观察者才能抑制云的膨胀。

终于有声音打破了宁静,这轻微的噼啪声从桌上的电脑里发出,从人们身上的手机中发出--是电子芯片被毁灭的声音,与此同时,人们看到有许多小碎片穿过电脑完好无损的外壳四下飞散,细看发现,那些虽片警是一个个完整的CPU、内存条和其他芯片,每一个量子叠加态的芯片都同时出现于很多个位置,所以飞散的芯片数量巨大,一时间办公楼笼罩在芯片稠密的概率云之中,但人们的目光像一把把无形的扫帚,将芯片扫回毁灭态,它们纷纷拖着尾迹消失,坍缩为机箱中的灰烬,空气中很快变的空无一物了。

更大的声音出现了,它是空中传来的一声巨响,人们看到天空中出现了一团大火球,那是来袭的导弹。当它内部的所有芯片都被烧毁时,先是打着旋下坠,然后临空爆炸了。

之后,宁静又恢复了,蓝太阳开始急剧缩小,最后在地表附近所谓一点消失了,一分钟前,就是在那一点,从""上飞出的两个宏原子核以500/秒的相对速度相撞,两根由奇点构成的弦瞬间缠绕在一起,从此,在大得无法想象的宏宇宙中,两个轻原子消失了,一个新的原子诞生了,这个事件不可能被宏世界的任何观察者觉察。与我们的世界一样,只有当一亿亿对弦同时缠绕在一起时,才能产生一起能够被他们称之为事件的事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亲爱的看官,如果您看完这些文字,相信您会产生一读全书的冲动。对于大刘的“科幻”,不再过多评述。

二、思想:

大刘这本小说,展现了很多思想。

1、              物质观。很久以来,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是“唯心”的,认为物质之所以在是因为人在,是人在观测他;而唯物极力批判唯心,认为物质的存在不以物体的意识为转移。量子世界颠覆了人们的物质观。薛定谔的猫展示了这一悖论。而即使是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也不接受。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但人们在很多领域发现,物质的状态不仅依赖于物质自身特性,还跟观测者有关。无趣男认为,物质存在与否与物质的状态,只在有观测者的情况下才有讨论意义。请注意人不是唯一的观测者。《球状闪电》一书中,也提出了强观测者和弱观测者的概念。

2、              科学观。我们发现,大刘的思想和李亚辉的思想竟然有相通之处。李亚辉叫嚣,“搞科学,就得没人性。得把文化的东西赶出来。”而大刘借物理学狂人丁仪之口说,“我思考的尺度,不是在100亿光年以上,就是在10的三十次方以下。人类的事情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大意)。丁仪为了物理学,几乎达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他和战争狂人林云打得火热,为了做实验不惜牺牲飞行员的性命。然而,大刘显然并不认为科学应该凌驾于一切之上。但我揣度大刘的想法也是,终极科学应该脱离与政治、战争与文化之外。

3、              武器观或战争观。大刘塑造了一个并不十分成功的战争狂人林云,并用主人公陈博士与之对比。大刘显然不支持唯技术论,但是,大刘巧妙地安排战争狂人林云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换来了和平,其中大有深意。让林云这个,胸前挂着微型炸弹,十二岁就用机关枪打出好成绩,为了武器研发甚至倒卖技术,不择手段的战争机器来拯救中国,其中大有深意。当年是爱因斯坦写信,请美国尽快研制原子弹,而后来原子弹造成的百万死伤,爱因斯坦是什么态度呢?美国没有抢先制造出原子弹,世界格局又是什么呢?没有原子弹,今天的世界格局又是怎样呢?科学和人类的关系,究竟该是怎样呢?科学该不该无限的运用于武器,用于杀人,用于自卫呢?书中没有答案。永远也不会有答案。有的只有深思。

三、人物塑造和文笔

如果说《球状闪电》的科幻和思想可打90分的话,人物塑造和整体文笔只能打70分。

大刘在书中主要塑造三个人物:主人公陈博士、战争狂人林云和科学狂人丁仪。博士更多是作为后二人的对比人物。然而,大刘在人物塑造、场景铺设和细节描述上,过于平铺直叙,虽然很容易看出大刘的意图,但给人的冲击力显然不够。

人物塑造主要来源于生活感悟和文学功底,事实上,中国科幻很大的一个问题是,要么科学功底不够,要么文笔不够。大刘工程师出身,恕我直言,大刘的文笔,在工科出身的人中,肯定算很好的,但要写好科幻小说,写出世界级的科幻小说来,大刘目前的文笔还有所欠缺。我个人看过N多科幻小说,要说想象力,大刘放到世界范围内,也可算一流好手,但跟世界科幻大师如阿西莫夫、海因里希、道格拉斯、斯蒂芬森等比,文笔上还有欠缺。

也许有人说不能拿这些大师的标准来要求大刘啊,但大刘和王晋康是目前中国科幻界大家比较公认的领军人物,我们当然希望他们到世界科幻殿堂去喊两嗓子了。

总体来说,《球状闪电》是一本可以打80分的中长篇科幻小说,比起近期的力作《三体》,略差一些,但喜欢科幻的朋友,显然不可放过此书。

下次将介绍大刘的《三体》,你将看到,三体恒星世界的不同风貌;一个电子,如何从十维展开至三维;一个电子,如何被从三维的世界发射到地球作为间谍;一个电子,如何把地球的物理学体系彻底颠覆;你将看到……

用《球状闪电》的结尾作为本文的结尾。大刘的生死观,也代表了我的生死观:

“不过,我还是有希望在此生再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一次蓝色玫瑰,据丁仪说,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死亡过程就是由一个强观察者变为弱观察者再变为非观察者的过程,当我变成弱观察者时,玫瑰的概率云向毁灭态的坍缩速度就会慢一些,我就有希望看到它。

当我走到人生的尽头,当我在弥留之际最后一次睁开眼睛,那时我所有的知性和记忆都消失在过去的深渊中,又回到童年纯真的感觉和梦幻之中,那就是量子玫瑰向我微笑的时候。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38-7617.html

上一篇:刘慈欣和他的球状闪电-上
下一篇:逐渐消失的手绢和背篓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