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槃在涧-心外有物趣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考槃在涧 坐在垃圾堆上仰望星空

博文

与Dummer先生书---不存在脱离人品的学术交流

已有 4883 次阅读 2007-12-30 11:05 |个人分类:求道

Dummer先生在翟保平老师文章《临阵脱逃,可叹!》中回复我说,“我觉得在科学网上谈论君子和小人是无聊的,因为我们讨论的是观点或者学说的好坏, 而不是人的好坏。”我理解Dummer先生的意思指,在科学网我们应该只谈科学和学术,而不应该谈人品(人的好坏)或者谈论某个个人的人品。从理论上,我只同意Dummer先生一半。同意的是,我们在科学网确实应该只关注科学和学术以及观点本身,因此同意;而不同意的是,在我们谈论科学和学术时,是不大可能绕开人品的。(关于此事,可详细见翟保平老师大作,不一一细谈来龙去脉,建议读者有疑虑仔细阅读翟老师文章和评论,以免误会,抱歉。)

我十分尊重Dummer先生的观点,此文也无意于请Dummer先生接受我的观点,因此同时也请Dummer先生尊重我的观点和立场,当然,讨论问题是十分欢迎的。

 

一、学术交流不可能绕开社会交流。

 

语言的产生是基于社会交往而不是基于科学的。可以肯定地一点是,先有了语言,后再有科学。数学的产生是基于计数,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用纯粹数学交往,那么将不存在社会交往的障碍。实际上,语言交流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有感情的碰撞;而数学交流没有感情只有对错。但是我们不可能在科学网用纯粹数学语言交流,这一点不喻自明。

语言是社会交往的产物,而人品也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对于老虎来说,恐怕不存在什么“虎品”,因为不存在一个虎类社会。所谓人品不过是在社会交往中,符合社会中人约定俗成的一些行为习惯。好人品可以让社会交往中的其他人愉悦或保持平静、正常的心态,而人品不好者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我们在科学网讨论、交流,离不开语言,也就离不开语言中体现的情绪特点和性格特点。每个人的文字背后,都可以看出此人的性格和为人处事,又尤其是科学网的博主和读者以远高于社会平均学历,年龄多在30岁以上的成年人为主,大家的人格和文风均已比较稳定,文字中透出的东西也就更加可信了。即便我们在科学网只针对学术进行交流,我们也不可能做到文字中不带任何的感情基础和性格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应当得到充分尊重,然而任何人的性格都应当以不伤害其他任何人的性格和感情为基础。这是起码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走在大街上你和朋友聊天,突然有人跳出来说你幼稚,说你没人性,不知道大家有何感想?

 

二、交流“人品好”是学术交流的基础

 

学术交流的基础是什么?是平等、尊重、互利、双赢和心平气和。在科学网,大家有年龄、学历、背景、知识、境界的差异,这些差异都不是大家交流的障碍,也不应该成为大家交流的障碍,然而,当意见发生分歧时(意见发生分歧很多时候是因为年龄、学历、背景、知识、境界的差异带来),人品好的人能够保持足够的克制和理性,继续同他人心平气和的讨论问题,而人品不那么好的人则直接向他人的人品下断论。我毫不讳言的说,我在科学网向他人的人品下过结论,然而,大家冷静下来不妨去看看我下结论的语境和前因后果。

当你交流的对方不能足够心平气和时,你是没有办法跟他交流的。交流的结果是双输,大家都没有获得任何增值。

什么样的语言不受欢迎?

不着边际又语含讽刺的话(科学网的博主和读者没有白丁,皮里阳秋的话大家都可以看得出来,有事不说事,阴阳怪气,我个人最反感这种腔调);

因为跟对方意见不合而说对方幼稚、天真、自以为是、没人性、自大、狂妄等直接评判对方学识、立场和人品的话;

无中生有的话:有人说我“你天天骂别人做外国人的狗又有什么用?”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说过类似的话,还加上个“天天”?

不断变换脸孔做变色龙。这种人以前鄙人的陋文已经讨论过,不多说。

遇到这些话,你的选择只有两个:和他吵一架,或者置之不理。两个选择的结果是,本来大家意见不同可以心平气和的辩论并相互提高,最后成了大家不欢而散,没有任何提高又输了心情。

我们说在新浪网遇到这样的网友不奇怪,中国有1亿八千万网民,比世界上90%的国家的总人口都多,然而科学网的读者是谁?应该是理性、自尊与尊重他人、自制、三思而后行的高学历、高素质、知识丰富的人,说出这些话来让我十分吃惊。我个人倒是私下底爱骂娘,有这个兴趣的朋友我们下来聊,不要脏了人家科学网的地方。

 

三、很难相信人品不好学术很好

 

虽然科学家的学术和人品不见得成正比,但我不认为科学家的学术能够脱离人品来看。科学的真谛是什么?我看不外乎有两个,一是对世界的兴趣和求知求证欲,一是通过科学改造人类的生存世界(注意不是世界,世界不可被人类改造,因为人类的改造不过是世界的一部分);持有第一种理想的人,他一定是天真、单纯、本质的人;持有第二种理想的人,他一定是热情、爱他人、爱人类的人。有的科学家二者兼而有之,他也就二者的优点兼而有之。只有在持有这两种理想的基础上,科学家才能做出真正有益于人类的学问,而那些只为一己之私(只为,不同于为,为自己没问题,但不能只为自己)的科学家,我很难相信他能真正的做出成绩。

长久以来,我们认为自私是是一种不好的品格,我认为这是曲解。我中学政治老师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经常批判说人不能“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我认为他的讲解不太到位。事实上,我们应该强调双赢。即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满足对方的需求。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我的公司的CEO马云,1999年创业至今,公司员工超过8000人,公司市值超过200亿人民币,下属6个分公司。短短8年的时间,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个成就?集团最赚钱的公司是阿里巴巴B2B业务,B2B的宗旨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巴巴业务的基点是帮助国外企业到中国购买材料和初级产品,帮助中国的中小企业能够顺利的以最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找到买家,所以,在帮助他人成功的同时,自己取得了成功。在现代高度协作的社会,不愿意去帮助他人成功的人取得成功,基本是天方夜谭。也只有掌握了政治资本的人可以做到,而即使他们做到了,也只不过是历史的倒退,总有一天要退出历史的舞台,他们的成功,也只是于个人有那么丝毫的价值,于社会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所以,自私并不一定要以伤害他人为代价,反而是以帮助他人为前提。

因此,我不认为一个在科学网上动辄大骂出口,动辄评论他人幼稚的人有什么真知灼见,而即使他确有点才学,跟他交流也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因为你不能确知,他的哪些观点是符合科学规律和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哪些是不符合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他把你的思想带偏的可能性太大。我宁可与100个人品端方,见解不那么精到的人讨论,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们总有一些观点能让你如醍醐灌顶;也不愿意同一个人品败坏,学识比爱因斯坦还强大的人交流。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就是,同人品败坏的人交流的风险实在太多,已经没有任何收益可以来平衡此风险,而和人品端方的人交流,则不会有任何风险而有平稳的收益。

所以,我个人在科学网同大家交流的基点是,平等、尊重、互利、双赢,任何人可以因我的言语失当对我提出批评,而任何博主和读者一当我确认他人品不端我将决不会同他有任何的交集。

我要强调的是,年龄、学历、背景出身、职业、职称既不会得到我的反感,也不会得到我更多额外的尊重。我只看重一个人的人品和学识。当然,对于年长者我们必须有起码的言语尊重,这是一个社会人的起码道德,也是中华民族儿女的起码美德。

 

四、网上网下言行一致是做人基本准则

 

4年前我们做过一项研究,即人在网络中和现实中行为和态度差异的问题。事实上,网络和现实言行差异较大之人,基本都是人格统合不好或者认知失调之人。网络和现实的言行不可能完全一致,然而大方向应该没有问题。我不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在线下人品端正,在线上就可以恣意妄为。也不认为一个人线下人品不端,线上就可以充作正人君子。

在网上可以做一条狗,不等于狗在网上就可以咬人。

网上网下言行一致还表现在暗室不亏心上,不是说匿名就可以胡言乱语。我们尊重每个人的隐私权,然而保护自己的隐私权不应成为辱骂他人的借口、挡箭牌或者立足点。我们这些实名博主,文责自负,你都可以根据我的名字去查我毕业的学校、院系、年级,去查我的工作单位,甚至查我的身份证;相对于匿名者来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大之尊重了,希望匿名者尊重我们。

 

五、不做谦谦君子做镜子

 

很多时候朋友们劝我不要跟匿名没有逻辑的人辩论。十分感谢大家的批评和帮助。我个人对此的看法是,世界不是由谦谦君子和小人两种人构成的,永远有第三类人、第N类人存在。

君子的一个问题是,在客观上对小人有妥协。我倒不认为三五两句话就能改变一个人,然而我宁愿做一面镜子。你向我表达了什么,我就让你看到什么,然而,我不会与小人纠缠不休,浪费时间。话说到了就行了。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是你不理他他认为你理亏,你理他他认为你矫情。所以让他看到自己一次,够了。

 

所以人的好坏于Dummer先生不太重要,于我无趣男却十分重要。向可真、俊明、孟津老师这样的人品端方的人士卑躬屈膝也可以,然而要我无趣男向小人妥协或者跟小人打成一片讨论问题,我做不到。

至于谁是君子谁是小人,于我无趣男,我有判断的权利和准则。当然同理,张三也可判断我无趣男是小人而拒绝与我交往。我无法取悦所有人,也不会取悦所有人。所有我不会做君子只会做镜子,张三是什么样,我就用风月宝鉴给他照一照。

(我的立场,对否,要请君子们指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38-13569.html

上一篇:科研秘籍-摘自张志东报告
下一篇:卖关子,猜谜语,无奖竞猜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