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槃在涧-心外有物趣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考槃在涧 坐在垃圾堆上仰望星空

博文

官科争气与民科代庖 精选

已有 5534 次阅读 2007-11-12 13:07 |个人分类:明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的《民科心声》一文发布后,得到了不少朋友的支持,也得到了不少朋友的批评,我因此也结识了不少民科朋友。我粗粗看了不少民科朋友的文章,水平都很高,这里不多说。

其中储军先生提到“博主说:我真诚的认为,有没有大师,谁是大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大群人,他们真诚的热爱科学,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他们在科学方面的工作既不是要让自己获名和获利,也不是为了满足一小群人的利益,他们为的是科学本身,以及他们的工作能够给所有人带来利益.”说的多好啊!可是我们有这样一群人吗?”继而储军先生又回复道“是看看我们把人家的什么当作科学成果来传播,我气就不打一处来。比如目前科学网上的新闻:英国最新研究发现龙虾可能有痛感笑话,龙虾当然有痛感!这也能被我们正儿八经的抄来,可悲!必须打破西方科学神话和崇拜!如果我们的官科要是争气的,何须我们民科来献丑!”

我认为储军先生的回复很有代表性,至少反映了中国科学界面临的若干尴尬问题和心态。

我们如何对待西方近现代科学和中国文化目前的退化?

我们如何对待目前的学术大环境和学术小环境?

民科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科学旅程?

一、        龙虾确实未必有“痛感”

我先以心理学的角度回答储军先生的问题,我没有看到这篇新闻,但我可以确定的是,不是所有生物都具有痛感。生物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感知觉”,但感知觉实际上分为很多种类,包括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痛觉等等等等,痛觉是生物因应激行为而进化出来的一种感知觉,事实上,它体现的是学习和记忆的作用:当一个人记住某种外界刺激能够带来痛觉后,他可以以后尽量避免这种刺激。而在痛觉产生的瞬间,人可以处于极高的应激状态,从而发挥出潜力,尽快远离不良刺激而避免机体受到更大的伤害。所以,龙虾是否具有痛觉,还真是一个不能冒然下判断的事情。如果我们用针刺龙虾,龙虾肯定有反应,但这种反应是来自痛觉还是普通触觉,不好一下子就断定。

二、        西方的研究风格表明了我们的差距

研究龙虾是否有痛觉,这样的研究是否无聊?事实上,对研究的心态表明了我们的差距。我们过于看重应用性研究和面子性研究了!中国的火箭能够上天,这个科技含量不低吧?然而,中国很多重工业使用的机械设备还是上个世界中期日本的设备!而且,据专业人士说,这个设备还能用至少20年!大量的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没有成功,而大量的领域投入不多的资金就可以得到很多成果,却得不到资金。中国这么多人才,这么雄厚的经济基础,空白区域一大堆,这是全民性的科研视角盲区,不是某个个人或群体的问题。

研究龙虾是否有痛觉,这既没有短时间内的应用价值,也没有短时间内的理论价值,甚至也没有面子价值。然而,就是这样无数个落到极细微处的研究的加和,使得科研没有盲区。一个人的发展强调德智体美劳,一个国家的发展何尝不是如此。不要以为出个大师推翻了相对论拿到了诺贝尔奖就可以一劳永逸,其它领域该自己老老实实做研究的还得老老实实做研究,来不得半点捷径的。同样的生产线,同样的生产标准,为什么在日本本土生产的汽车平均质量要比在国内生产的要好?相同的事情发生在德国产宝马和国产宝马的区别上,事实上国产宝马的灵配件的进口率高达70%。这是科学、技术的综合差距,不是靠引进生产线,简单的标准化操作和培训就可以弥补的。

观一叶可知秋至,对龙虾痛觉的研究和报道,表明了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求证欲:对一个很小很“常识”的东西也充满好奇而进行研究,对一个看起来“显然”的问题也进行求证,这才是科学的真谛啊!试想连龙虾是否有痛觉都有人研究,有人报道,那么纳米研究、空间技术研究、信息技术研究等还担心没有人投资,没有人钻研,没有人关注吗?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比西方慢了整整100年,这个课是不能不补的,而很多领域的差距不是硬件上的差距,是观念和态度上的差距。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补课。

三、        我们应该用补课心态看待中国文化的退行

文化不同于科学技术,文化没有好坏、优劣之分,文化只有风格之分。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已经不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强,应该从自己的角度入手,摒弃西方文化,找出西方文化的糟粕并超越。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

偏颇的原因都在于混淆了文化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事实上,文化本身和科学技术虽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二者绝对不是因果关系。试想美国上溯300年就没了祖宗,文化积淀如论如何也比不上德国、法国等国家,但在整体科学技术力量上则领先这些传统强国,充分说明文化或者文化积淀并不是科学技术的决定因素。

我们的文化目前确实不适应现代科学,但不适应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因文化与现代科学长期脱节而形成的相对落后的观念和态度。这些观念和态度不是文化本身造成的,只跟文化脱节有关,如果有一天我们把这个关节给‘接’上,我们会很惊喜的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是那么的水乳交融。

什么是补课?

高考落榜生对高中三年的知识一无所知?显然不是这样的。事实上,补课生是从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补到知之甚深的。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方,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我们目前正是对西方科学处于一知半解的地步。所以,现阶段谈中国文化不适应现代科学,或者希望用传统文化打败现代科学,都是希望以一知半解来对抗知之甚深。

先把课补起来,考上大学再去谈自己的个性发挥。

在补课阶段,对细节的体会和对原则的创新同等重要。

事实上,中国文化从来没有退行,只不过是西方文化在现代科学的促进下进步了。所以也就没有必要谈传统文化复兴,补好细节,功到自成。要警惕的是对传统文化的遗弃和否定。

四、        官科真的不争气吗?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把整个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一个群体身上是不公平的,这也是我写《我的知识分子观》和《未有大师之前》的初衷。诚然,所谓的“官科”享受纳税人的支持而得以专门做研究,“官科”受过最高等的教育并从事最高等的智力活动,但这不代表我们能够对“官科”提出超越他们工作的要求。只要一个严谨做学问并有所成的官科,都是合格的,而那些特别优秀的,积极投身科普、公众事业,或者取得重大学术成果的官科,我们只能抱着可遇不可求的心态。

“官科不争气”我个人认为同样表现出社会的浮躁心态:总是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总是希望有人横空出世来解决问题。不管这个人是不是自己,在现代社会中这其实都是mission impossible

整个社会的心智进步需要绝大多数人的共同进步,知识分子在其中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这么说:社会进步没有源动力。

所以根本不存在“官科不争气”这一话题,要说“不争气”,我宁愿认为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争气”,我宁愿去考虑,我从实质上能够为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什么样的微薄帮助?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现阶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达人,既然如此,就不能要求官科“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的就是好官科--相同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所谓的“民科”。

五、        怎么争气?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过古琴曲《流水》(即我们熟知的高山流水,其实是两个独立的曲子,高山基本上已经失传),建议没听过的都听一听。从一开始的点滴深山泉到最后的汹涌江河水,这其中的过程也揭示了我们的“争气”过程。

我很同意Lix先生在储军先生质疑“可是我们有这样一群人吗?”后的回复“从人数上讲,Yes。从形成群体上讲,not yet。这样一群人,数目不在多。北大蔡校长时代,新青年群体,有多少人?中华文化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往往就那么几个人起关键作用。”

这不正是涌现和协同么?

协同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要出现序参数。然而,在出现序参数之前,系统是要经过不断的变化和磨合的。也许最终大家只记住了那个序参数,但是没有前面的那些细微变化,是根本不会有后面的序参数。

大家都熟知边际效应,当大家记住让自己饱的第十个饼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被自己吃掉的前九个饼,虽然大家对第十个饼的印象总是要深刻些。

个人的力量无疑是微薄的,甚至,个人对抗大环境的恶劣有点像螳臂当车;然而大家还记得当年陈胜吴广否?甚至当初项羽以八百江东儿郎对抗章邯二十万大秦铁蹄时,十几路诸侯作壁上观,最终的结果是什么?百二秦关终属楚!

其实就算是破釜沉舟,也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来来回回几十仗,起义军一度面临崩溃的境地。

我坚信只要不多的人独善其身,坚持影响他们身边的学生、同事、朋友、家人、上级,甚至是我们在博客里论道,序参数出现就指日可待;我一直宣称50年左右中国会出大师,但我真的不相信中国目前就有英雄横空出世如果真的出现了我宁愿向所有人道歉,宁愿承认是我自己有眼无珠。

而我们在科学网上看到,总是有那么一群博主和读者,他们自己做实验,写论文,他们保持自己的独立思想,并对他人之思想保持足够的尊重,他们严格要求自身并同时帮助他人,有这样的一群人,哪里还担心大事不成呵,剩下的交给时间好了!

多一点耐心,对大家都有好处。

六、        民科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学术旅程

我在做市场研究行业以前就看过不少研究报告,那时总是对别人的报告嗤之以鼻,等到我自己写报告,才真正的发现到工作和出成果的不容易。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数据,背后总是凝聚了大量的不同人的劳动。

我很怀疑那些动不动就说“这有什么难呀”的人的态度,尊重他人劳动也会让自己得到尊重,反之亦然。

中国现阶段有很多不值一提的事,但正是无数不值一提的事加和起来就值得一提了。“官科不争气”并不代表“民科”就一定能越俎代庖。

合作、双赢、填补,也许是民科能够做到并且做好的。

合作是指,在双方都感兴趣的领域,双方能够以最大的诚意和宽容相互讨论甚至共事,以共同进步和取得成果,从而达到双赢;

填补是指,在目前官科未能涉及的领域,民科可以开展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指望国家给政策不大现实,这事即使呼吁也没多大用处。先做出成果来,不愁没有人关注。如果已经有成果也没有人关注,恐怕只有等待时间来证明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悲剧,一代人同样有一代人的际遇,我更愿意看到悲剧和际遇后面的乐趣。

指望通过学术名利双收的,乘早别做学术。

我们当然可以质疑“官科”们的成果,但如果我们要认为“官科不争气”我认为并不妥当。中国目前是少数人真才实学,少数人扰乱治安,多数人默默耕耘,无大功也无大过。其实民科这个群体也一样。

我更愿意民科把自己当成爱好者,在做学术的时候,把自己从文化和国家中独立出来,放下自己的拳拳爱国心,在学术之外,再去考虑整个国家的事情。

关心则乱,如果做学问的时候参杂了过多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使命感,反而是做不好学术的。

商场现在流行“蓝海战略”,即找到和别人不同的市场和定位,这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呢?民科当然可以越俎代庖,不过我觉得一颗平常心,两耳无杂音,三省见本性可能更好些。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官科”“争不争气”毫无关联。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科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不体现在科学工作的本身之中。

 

最后要声明的是,我同意大家的意见:“官科”和“民科”之分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本文中的“官科”和“民科”仅为讨论问题方便而出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38-10671.html

上一篇:意大利足球暴力何时休
下一篇:生活只会让我们更好的仰望星空
收藏 IP: .*| 热度|

1 李宇斌

发表评论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9 1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