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槃在涧-心外有物趣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考槃在涧 坐在垃圾堆上仰望星空

博文

“有病”的根源

已有 5019 次阅读 2007-11-2 15:05 |个人分类:求道|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张莹老师在其大作《什么是有病/生病》问到,“生活中经常听到这种话:有病;一种是在医院里说有病(身体痛苦时),另外一种是骂人的时候说有病(反映了什么心态?是指身体上的病痛还是社会心理因素?是诅咒人生病/还是提醒人家生病了?如果是后者情况为什么不和蔼一点说话?)”

对这个问题怀有疑问甚至误解的朋友很多,当日就要写文,叹这两日一直未得其便。

只怕生活中用“有病”时属于张莹老师提到的第一种情况极少。亲友之间的问候通常说“你不舒服啊”、“怎么了”、“生病了”等等,医生的询问更多也是“哪里不舒服”等等。很难听见两个熟识的人在心平气和的冒出一句“你有病”来。这么说话的时候,不是两个人在吵架,就是说的人想找抽。

“有病”一句何时开始,源于何事,已不可考。但我有九成以上的把握分析其来源。

“有病”一词,其意同“神经病”、“精神不正常”十分相近,同今天我们常说的骂人的“变态”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后者更直接,前者还有点犹抱琵琶。所以,“你有病”的起源应当是“你有神经病”。这个和人争吵时的句子常出现在80年代晚期90年代初期,在争吵达到白热化时,通常省略一字,变为“你神经病”或者“神经病”。大约90年代中期后,这个说法被更加直截了当而掷地有声的“有病”,而通用至今,凡中华儿女没有不知道的。有语言学家研究过粗话并写过论文,他发现,世界各民族大部分脏话有几个共同特点,第一是多为双音节,第二是多为爆破音。这样的好处是简短有力,即使在气急败坏的情况下,骂人者也可铿锵的将脏话清楚的吐出来。而从“你有神经病”到“有病”之间的进化过程,显然也遵循了这两个特点(关于符合这个条件的脏话,恕不举例)。

然而,您可曾知道,在这句骂人的话的背后,却表现出极大的误解和歧视。

神经官能症,是精神类疾病的一种,又称神经症。“是一组较轻的大脑功能障碍的总称。多数学者认为本症系由精神因素和遗传因素(易感素质)共同作用所致。具有易感素质者易出现情绪反应,较轻的外部刺激就可能诱发本症。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癔病、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和抑制症等类型。”(此段文字来自医药在线,http://www.cnm21.com/dictionary/yycd_122.HTM),“你神经病”的来源,大概在此。我们常说的“疯子”,基本上也是精神类疾病患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精神分裂症。注意到神经官能症中,有“神经衰弱”一类,而很多知识分子和脑力工作者,都患有或多或少的神经衰弱,表现为如脱发、失眠、焦虑、易怒等;因此,用“有病”来骂人,其实连知识分子一起骂了。

要明白为什么这么骂人是歧视,必须要明白精神类疾病的本质。精神类疾病说到底,是人体器官的病症,只不过这种病症比较特殊是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生病变,但它同胃病、心脏病等疾病一样,都是组织器官发生病变,而这种病变,都是患者自己不愿意和不能控制的。谁愿意得病呢?谁不愿意病能好起来呢?

神经系统作为人体的中枢,是一个既坚强又脆弱的系统。坚强的原因在于它们基本不参与身体代谢事务,不用接触一些代谢中产生的脏东西,同时又被其他器官如颅腔、脊柱很好的保护;脆弱的原因在于,神经系统如同钢丝一样,如果被反复的弯折,就很容易断裂,而一旦断裂后,就几乎没有再修复的可能。也就是说,精神类疾病大都是不可逆的。一旦患上了精神类疾病,比较难彻底痊愈,其治愈可能不比癌症大多少,只不过后者很快要人命,前者如果得到很好的护理,倒是能够安渡一生。但是,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忍受的痛苦,不是正常人所能想象到的。

我曾经在北京安定医院实习过。此医院是定点精神类疾病医院。随便举个例子。一位曾经是北大教授的老人,由于在文革期间的一些变故,后来成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他的症状表现是“被害妄想”和“犯罪妄想”。由于神经系统某些器质性的病变,他经常可以真实的听到,有人在审判他,要他交待他的罪行,他又能真实的“回忆”起,他过去收听敌台、出卖国家机密的“罪行”(事实上这些事情都是不存在的),感到十分的内疚和悔恨,然而,他又经常能够回忆起有人在陷害他。这样的双种矛盾心理,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得病人病发时极其痛苦,陷入深深的自责甚至是自伤之中,这种难受程度,没有见过的人,是很难设想的。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精神类疾病,并不只发生在贫穷、无知、低学历、低收入的人群当中,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存在罹患精神类疾病的可能,就像每个人都可能感冒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原来,人的情绪情感、思维特征和神经系统分泌的某些突触间递质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模式密不可分,心理学家发现,处于某种情绪时,某些神经元递质的水平总是远远要高于正常状态,而反过来当某些神经元递质的水平较高时,此人也总是重复出现相同的情绪状态。当一个人的情绪状态经常处于某种极端水平时,比如暴怒、抑郁、恐惧、忧虑等等,神经系统的分泌机制会彻底失去控制,使得某些递质的水平总是过分的高,于是病变产生。这就好比一个水库,如果偶尔漏水马上修不好,那么即使经常漏水,水库也不会崩塌掉,但如果水库的某处总是处于漏水状态,那么窟窿将越来越大,到最后不可收拾,整个水库崩溃掉。而这个时候要重建水库要付出的代价太大。

每个人都会经常处于负面情绪,比如沮丧、悲伤、失望、郁闷、狂怒等等,但大部分人在短暂的负面情绪后,通常能够通过倾诉、发泄、转移等方式,使自己的情绪平复,回到正常状态;而如果一些人(注意精神类疾病是有家族病史的,可能是基因中对神经系统的自修复因子在遗传中产生了变异而变得有缺陷)先天神经系统的自修复能力很脆弱的话,一两个重大事件的改变就足以使得神经系统发生病变;而另一重情况则是经常反复的处于负面情绪之中,这种情况下即使大罗金仙,也承受不起反复的折腾而最终崩溃。

为什么精神类疾病患者经常会产生幻觉而使得自己蒙受痛苦呢?原来,人对外界事物的应激实质上是对环境适应后进化的结果。比如嗅觉,虽然是空气中散发出的物质分子被鼻腔里的感觉器官“捕捉”产生的感觉,然而这种感觉是经过加工后的感觉。人类喜欢的气味大多数是对人身体有益的气味,反之亦然,而从完全客观的角度来看,这些“气味”之间并无绝对的好坏,苍蝇爱逐臭,这个“臭”是从人的角度的“臭”,对于苍蝇来说,简直就是妙不可言了。这种情况表明,大脑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由大脑自己说了算,虽然意识是由对客观世界的观测而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基本符合客观事实,然而意识还是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前面说到,精神类疾病患者某些方面的神经递质水平都会过分的高,这些递质或者自己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或者起着促使其他递质传递信息的作用,过分高的递质水平使得中枢系统接收的始终是错误的信息(其中机理十分复杂,这里仅作简单描述),错误的信息导致中枢产生错误的意识,也就是幻觉。说是幻觉,其实是相对于我们正常人所观测到的世界,但是对于患者本人来说,是实在的。精神病患者产生幻觉的机理和因毒品引起的幻觉的机理,几乎是完全一样的。所有精神类疾病的药物,都可归到毒品中去,所以是管制的。而目前绝大部分精神疾病的药物的基本机制都是,要么抑制某种递质的水平,要么提升某种递质的水平。

我们骂人有病,有时候是在骂此人道德败坏,然而,精神类疾病患者,他们并无道德败坏之事。有些特殊类型的精神疾病患者有一些不符合社会疾病规范的行为,如窥淫癖、恋物癖、异装癖等等,然而,同普通道德败坏的人不同的是,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的神经系统发生了病变,好比流鼻涕,病人自己也不想流鼻涕,但鼻涕就是不断地往下流;而普通道德败坏的人,他们的神经系统是没有病变的。所以用“有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从根本来讲是不恰当的,是对精神类疾病患者的歧视,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进一步思考,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误解不但展示了伦理和道德范畴的某些曲解,还展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悖论,即产生意识的神经系统,是否同身体其他器官同等重要?如果我们认为神经系统疾病有别于身体其他器官的疾病,那么我们等于是承认,意识的作用要高于身体其他器官的作用,这种看法用传统唯物的观点来看显然是唯心的。那么,如果神经系统不比身体其他器官更重要,为什么进化会使得神经系统的自修复能力如此脆弱?这种脆弱的机制背后是否揭示了意识的某些本质?暂时还没有答案。

值得提出的是,前面讲到,任何一个人都存在罹患精神类疾病的可能,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密切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很多精神类疾病都是由于过度或持久的负面情绪引起而最终病变的,保持一个好的心态至关重要。如果出现长时间的失眠、需要安定类药物才能入睡、经常遗忘、经常性的情绪低落或者长时间的情绪亢奋、易怒、易激惹等时,就需要马上休息或者立即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自制时尽早去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心理咨询基本不需要使用药物,通过咨询师的一些方法使得来访者(注意不是病人)的情绪回到正常水平,并最终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心理治疗通常需要借助药物、仪器、设备的帮助,病人的神经系统已经有病变的迹象甚至开始病变,轻度的还可以治愈,中度以上的,大部分就只能控制和缓解了。很多时候,心理不健康和心理疾病和神经系统病变的界限是模糊的,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积极上进的心态。

看心理医生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感冒发烧了还得看医生不是?不过看的科室不同而已。

至于动不动骂人“有病”的人,显然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但这种问题并不是器质性的,而是道德、修养、文明方面的问题了。

最后请朋友们正视精神病患者,不歧视,不害怕他们,他们和身体其他部分有残疾的朋友一样,是社会的相对弱势群体,我们应该理解、尊重、关注他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38-10149.html

上一篇:我的知识分子观
下一篇:为何要提知识分子观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