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大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tzschia 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而是生活得最多

博文

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

已有 2939 次阅读 2022-7-12 17:47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苍鹭医生

余秀华被家暴了,很多人感叹余姐命运多舛,杨槠策说是被逼急了才动手的,我觉得他说的可能没错,比起丈夫,余姐更需要的是一名心理医生。 她的第一任丈夫打她,把她的头往墙上撞,离婚之后,两人关系好像比之前还融洽了许多。在一起就鸡犬不宁,拉开一段距离就相安无事。跟杨槠策也是如此,先是亲密无间,随后水火不容,最后和平分手,两人以后还能成为朋友也未可知。

最近读了一本小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非常通俗易懂,一个下午就看完了。蛤蟆先生家境很好,有一天他发现自己“整个人都不太好了”,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去看了心理医生,经过十次治疗,蛤蟆先生就恢复了健康,我们普通人得了轻度抑郁症,大部分人只要经过十几次的心理咨询,就能基本恢复,这其实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很多人接受不了自己需要去看心理医生这一现实,花钱可能还是其次。

我上中学时很喜欢一句话,使人疲倦不是长途跋涉,而是鞋里的一颗砂。我喜欢做一些显得很笨的事情,讨厌投机取巧的事或者人。在我年纪很轻的时候,我都已经习惯了不太舒服地活着,尽管我知道是那颗砂在作祟,但我仍然舍不得丢弃它,因为它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谁会愿意拿自己的一生去跟别人交换?我也经常问自己,答案总是不愿意,有人选择买醉,有人让别人抽自己耳光,有人选择反复被渣度过被嫌弃的一生。

“她的生命体验最终会化为诗句,哪怕那时候围观的群众已经散场,没有人欢呼,也没有喝倒彩,诗的精魂却不会离去,唯有心痛化为诗,这是最后的精神家园,谁也剥夺不走,谁也侵犯不了。”这是一位男作家的评论,不太知名,我之前在豆瓣关注过,他写的东西都很平淡,不过我能读进去,王小波写得更好,但是我看不进去,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一张人生坐标图,心理医生指出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在这层架构之上,我们构建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长期的“我不好,你好”指向抑郁,长期的“我好,你不好”指向愤怒,我属于前者,我父亲也属于前者,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人里还有我的研究生导师,他就属于后者,怪不得我们一开始那么默契,师生关系无比融洽,到后来我稍微觉醒一些时候,他就十分地愤怒,愤怒的人是不会抑郁的,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我最近还认识一个朋友,他感觉世界上好人很少,一切东西都需要他去奋力地争取,他跟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吵架,有时还会对一个小孩进行人身攻击。但他不抑郁,他也属于“我好,你不好”类型的。有一次我问他,你是不是经常感到很愤怒,他说也没有啊,我生气顶多就是不说话。在他看来,愤怒一定是要大喊大叫歇斯底里才算,最近几年我也经常感到我身上存在的愤怒,同时我的心却柔软了许多,心里的空间在不断地增长,我认为这是一种成长的智慧。

青岛这个夏季雨天似乎比往年多,潮湿对我的关节非常地不友好,身体一不好,心情很容易低落,读不进去书的日子里,一个人在生活里扑腾,读进去了,也写一点东西出来,雨天好像很容易就转晴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002-1346979.html

上一篇:这样就很好
下一篇:麦子能说个啥?
收藏 IP: 112.9.114.*| 热度|

13 王安良 尤明庆 李宏翰 郑永军 黄河宁 周忠浩 郑强 王善勇 刘玉仙 孙颉 刘钢 廖晓琳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