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应以孔子为友,幸福当以老子为师
——成功与幸福的二律背反定律
蓝劲松
“成功学”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书店里仍然有不少以“成功”为指向的励志书籍。应该说这些书对于人们追求成功多少有所启发,至少我本人从中获益匪浅。但当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时,《新周刊》甚至诉之为“现代社会三粒毒药”中为害最烈的一剂毒药。
社会对“成功”孜孜以求,但作为一门学科,成功学很难拿得出手,因为它大多搬用管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术语,而自己几乎没有什么独特的概念、方法或理论。我知晓的中国主流心理学家中,虽然很多人都在直接间接地教人“成功”,却很少以成功学为诱饵蛊惑大众的。这大概也是因为成功学实在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拿得出手的“干货”——如果以“科学”或者“学术”的名义的话。
既然”成功学”为人“痛骂”,于是社会(包括心理学界)发现并转向了“幸福学”。 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执教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成为哈佛最受欢迎的“幸福课”就是这种转向的证明。成功学或幸福学的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都不是本文分析的主题。本文的目的是检讨成功与幸福的秘密所在,核心所在。
所有的成功学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成功就是一个接一个地实现目标的过程。用公式表示就是:
成功=目标/投入
换言之,尽管成功存在不同的层面(如心理层面与社会层面),但其内涵在于:一个人(或群体)的投入越少,目标实现越多,就越为成功;反之,投入越多,而目标实现越少就越不成功。
但成功却不能保证幸福——不仅不能保证幸福,成功有时还是不幸的开始。社会上的幸福者通常不会是大权在握(权)、一掷千金(钱)、大名鼎鼎(名)者——尽管他们大多是世俗的成功者。因为他们必须继续成功,所以他们不允许也没时间享受幸福——享福。一旦他们开始享福,他们往往就不再成功,甚至走向犯罪。对有些人而言,成功是条不归路,直到他们惨败方休。
幸福与成功的本质几乎完全不同。 “老本、老伴、老窝、老友”被人们称作晚年生活的四大“法宝”,一定意义上说它们确是幸福的必要条件。然而,老本可能不多、老伴可能不在、老友可能离去、老窝还可能不好。所以,“四老”最终也不是都靠得住。
幸福具有一定的前提,这毋庸置疑。但在这个前提之上,幸福的秘诀与成功的秘诀几乎恰好相反。如果说成功就在于不断地追求目标,实现目标,那么,幸福的秘密就在于清心寡欲,无为而治。若对照上述成功公式,幸福的秘密就是既减少“投入”,更降低“目标”。如果自吹自擂的话,本文权且把这一发现称为“成功与幸福的二律背反定律”。
按照这一“定理”,年轻人必须为社会和自身的幸福奠定基础,所以他们必须以“成功”为主要指向,努力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而老年人精力日衰,这时应该越来越清心寡欲,以便安享晚年——享福。
孔子神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但他一生奔驰不已,“惶惶如丧家之犬”,主要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他倡导的乃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成功学(法家、兵家是儒家的重要延伸和必要补充)。老子追求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体现的是一种道家的幸福观。“成功与幸福的二律背反定律”揭示的正是儒道互补的根据所在。
所以,人的一生之中,既要掌握孔子的成功学精髓,也要领会老子的幸福学要旨。既以基督精神辅助孔子,也以禅佛思想充实老子。这样中西兼容,进退自如,成功与幸福才能兼得。
要言之,成功应以孔子为友,幸福当以老子为师。
补记: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张红霞教授在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道路”一文中提出“与孔子为友,与老子为友,更与真理为友”。此点个人颇为认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9131-482929.html
上一篇:
西湖申遗下一篇:
“拥书权拜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