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回眸复习班兼寄语90后 精选

已有 5655 次阅读 2015-2-4 13:01 |个人分类:科苑记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寄语, 追忆, 启迪

                       复习班

第一次落榜三个月后,我进了复习班。

住处距离(暗藏中学的)“小学”很近,不过几十米路。

蓝色卧砖房屋,墙壁没有“胶泥”,也就是没有上石灰。那种粗糙的墙壁,时不时会坠落灰尘,眯了我裸眼视力1.5的双眼的。最严重的眯眼,发生在一次小规模的地震的时候,我和同宿舍的人被不断跳动的床惊醒了,屋子里已经尘土飞扬,有灵性的呼喊“地震”啦,我们先后重了出去。

记得我有次被一本《青年文摘》迷住了(比课本好看!),看到了下半夜,走回宿舍后失眠啦!起来时,早过了上课时间。进校门前,看到一个女同学(她后来去了我志愿中的重庆——读建筑)(那时候,河北正定中学是仅排在辛集中学后面的省重点。第一次高考,在正定落榜的考生就回到了五百村集合,第二年也都考走了)。我看她一直在徘徊,就问:怎么不去学校啊。她回答说:第一节课是英语,我在正定学的是日语,只好不上英语自学日语啦。她叽里咕噜地读日语,我进入了同学们已经用“古德毛宁”问候过老师的英语课堂。老师看到我眼圈乌黑,还以为我开夜车学习了呢,没有责怪我迟到。我悄悄滴溜到了最后一排,假如了朗读英文的洪流中。

那年,复习班有四个班,我在一班。


                             朱老师


  从一个老兄的电子邮件里,我才知道原来朱老师2014年1月已经逝世了。深切怀念他!我大概是2010年前后回去专门看望过朱、王老师。还在一起吃了饭,并且合影留念。算是留下了唯一的一张与两位老师的合影——非常珍贵的留念!

  在五百村补习时,朱老师教我数学。我当时数学学习很一般,课堂提问经常用“不知道”回答敬爱的朱老师;课后写作业,我经常是不会做。朱老师提供了许多经典的难题,我和同桌——赵某都感到很难对付他们。唯一可以自豪的是——我当时脸皮更厚,居然没有逃过朱老师的课。课堂提问,就用那经典的三个字回答老师,然后脸不红心正常跳地坐了下去。

  朱老师在课堂上,有时会掏出怀表上弦。我依稀还记得,当时听见过他上弦时发出的、嘎吱嘎吱的声音。怀表似乎是黄色的铜壳,我无法确定。可以确定的是,怀表跟随朱老师多年啦。怀表的表面光洁,在教室的灯光下,从讲台上反射出的光芒,抵达坐在最后一排的我这里,依然令人觉得炫目。

   17岁的我,当时不好意思提出来看看老师的表。我在自己的座位上如坐针毡,抓耳挠腮,除了因为数学题不好对付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怀表的光芒刺激了我的好奇心。我用葛朗台一般的目光,偷窥那发射光芒的怀表,10个月过去了,终究没有勇气向老师说出自己的好奇。

  有人说,那是他在朝鲜战场得到的战利品——奖品,我没有考证这个传说的可靠性。可是,我知道他的怀表很可靠。当时,朱老师四十五六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真是一门心思都扑在了教学上啊。朱老师上课,从来不会迟到。

   幸好,高考时数学发挥得不错。在上次看望朱老师时,他听到了我的高考数学成绩(侥幸做对了20分的附加题),还当面鼓励了一句,让我骄傲了好几天。当时,我看到朱老师拿出了一摞子毛笔书写的数学题。我的眼睛几乎要像朱老师那样放光啦。我儿子的数学一塌糊涂,当时我有心索取一套,终究没有好意思开口。而且我还担心就算我从高邑带回去了那些卷子。我儿子是否会珍惜它们。

   令人汗颜的是,我在考上大学(军校)后,只在刚入学后和朱、王老师写过一次信。他们的亲笔回信我仅保留了八年,就下落不明了。

   在县邮局附近的路遇,是我唯一一次和朱老师的邂逅。应该是1993年夏天(?)吧,当时,我给了朱老师一张简易的名片。朱老师说,再给我几张,我帮你散发。当时,我不过是外业部队担任中队长,充其量也就是相当于连级的蚂蚁“军官”。朱老师的“推广”,让弟子受宠若惊。我觉得,这可以看出朱老师做事的认真。

    2007年,我在科学网开设了自己的博客《籍工场》,并以《我在美丽的海淀》为题目,回顾过早年的“复习班”生活。后来,我发现其中提到的朱老师的毕业学校有误,就以《“我在美丽的海淀”的美丽错误》进行了更正。


                       化学老师

还记得,教授化学的女老师是我班一个同学的婶子。我和这个同学的关系不冷不热。进入高二后,我的化学成绩每况愈下,再也找不到当初王夫之老师夸奖我“天才呀,天才!”时的灵气。夸“天才”的缘故是一次在课堂上即兴配平一个有难度的方程式。我和同学们一起领受任务后,拿起了铅笔,刚要写数字,王老师那高大如开封铁塔一般的伟岸身躯,就矗立在了我的右侧过道里。我紧张地思考、飞快地书写,居然在同学们还在抠持的时候,快速准确地配平了化学方程式。王老师几乎是抢去了我的课本,喜冲冲地奔向三尺讲台,对学生进行了大尺度的夸奖。我的脸立刻必刚下轿的新娘子还要红了。化学女教师,形象丰满。还喜欢穿稀薄得好死青藏高原的空气一样的衬衣。每次她气喘吁吁地走上讲台时,我和一些同学的目光都是回避的。当然,这不影响一些同学的化学成绩。却影响了我的化学成绩。我的化学成绩,在高二时,也许在王老师被一个年轻的女教师替代后,就开始了下降。

关于这个韩姓女教师,我写过题目为《青丝》的微型小说。小说虚构的核心情节是:“一个15岁的男生对22岁的代课女化学老师的奇特感觉。主要是她那茂密的、比柳丝还修长的、未曾结扎的头发,在回答男生的提问时,老师会弯着头查看他的书本或者作业本。回答问题时,老师的头发会“哗地”滑入他的脖颈。他用从搔痒的颈脖里搜集到老师的三根青丝,编织了迷你辫子。后来,男生不敢提问了,状态和以前在初中时学习化学的境况大不一样了。化学老师的调离,让这个学生.......”。2年前、教我初中的籍和平老师——类似于小说中的化学老师,也是只要我看一眼,他就会会意地从讲台或者从教室的过道处走过来,当面解答化学问题的。当时我的化学成绩很好,高二后,就开始越来越不好了。我的化学理想被同桌实现了,他现在以化学为只要研究方向。这是一种奇特的倒挂——有次考试,关于地球同步卫星轨道高度的计算题,我(由于粗心,计算错误)没有得到满分,现在我却三句话可以不离导航,不离同步轨道了;而当年并没有被王夫之夸奖“天才呀,天才!”的冯姓同学却是把那道物理题做对了,没有丢分。而今,冯同学早已经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20多年了,成为了化学业务骨干。


                         五百村

还记得,有段时间,我的一个初中同学,我们继续在“五百村小学”的“附属中学”做了同学,曾经带我居住过几天他哥哥的战友的新房——很漂亮的蓝色墙壁,还有令人眼热的装饰画。1980年代的新房里,一般都会贴一些非常有民族特色的人物或者山水画。那座漂亮的新房,距离我租住的房子有一段距离。后来,我还是回到了学校附近的房子里租住。

五百村的姨妈,有个孙子在上小学。他知道我的小名和著明的张学良将军一样,就戏谑地大声道教室门口呼唤我。当时我是“害羞帝”,不愿意答应的,当时不知道“少帅”的小名啊。后来参观少帅的故居、听单田芳的评书,才知道“少帅”的小名。这时,我已经不为小名害羞了,而是为听不到亲人、熟人的呼喊而觉得孤单。干脆,我就把小名的谐音写成了笔名去投稿,侥幸还算让它变成了铅字。远离故土多年后,熟悉的乡音呼唤小名的亲切感,更难以收获到了。

去年,我返回了五百村,早年就读的“中学”几乎找不到啦。原先的小学已经拆迁,被漂亮的校舍代替了。村子的空地上,竟然好保留了一块麦地。我以为是稀奇的风景,旧用卡片机不停地拍照。

和当地遛早的居民谈起了当年那一批批学子。我提到了一个曾经的同班同学,她说,这个同学我认识呀,在我家住过——一个精明的小个子,听说要从外地调回来啦,他也回来看过。

五百村,实际上是一个很平常的村子,虽说在1980年代就算是我县的富裕村。

                           

                    寄语97后高中生


进入高中的第一个学期时,我还延续了初中的好状态。高一的第二个学期,状态就截然不同啦,当初真地是不知道这么回事。现在看,一个原因可能是,有松口气的想法,导致了学习的困难;另一个原因,继续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对于高中阶段的知识消化不够,也无法依赖记忆掌握学习内容;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在作业中遇到困难后,没有及时开动脑筋想办法,而是放任了自己的惰性。

所以,第一次考试的失败是必然的。

而第二次高考,虽然有侥幸成功的成分在。可是经过了第一次的失败的磨练,以及熟悉的考场环境,都成了有利因素;数学老师不断用难题打击我们,提高了心理承受力,也是一个过关的因素。

要说寄语97后的当代青年,我真不敢多说,我一直认为一个农村青年学子的经历,对于当代的、尤其是城市里出生的青年的参考价值不大。

我的一些体会和感悟,都不合事宜啦:

一个,是要坚持,即使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我早年的教训主要是,不太善于总结;也不太善于和老师交流——尤其是遇到困难的科目。不然,也不会有第一次高考落榜的事情发生。喜欢的课程就用功、不太喜欢的就放松。

二是,至少要有一门课程,成为支撑自信心的基础。当时,我的自信心主要来自语文和政治课程(有些偏科,政治老师冯吉奎(中学毕业10年后,我们还有联系)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让他用形象的语言、夸张的动作表现起来,很有感染力,自然也 容易记住了)。数理化虽然不优秀,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看来,数学和物理(尤其是力学,甚至天体力学)对我们的专业用处大,化学几乎没有用了。我非常感谢中学和大学的数理化老师。

另外,我觉得,90后或者00后们高中或者大学生的学习资源和条件比30年前优势大,但冲击学习的因素也多了,这样,强调专注和坚持,就更重要啦!


(2015-02-05修订,红色字体为修改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865483.html

上一篇:假如我是85届
下一篇:近五年的导航热词
收藏 IP: 124.207.244.*| 热度|

5 黄永义 孙学军 李宇斌 陈昌春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