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星座设计案例研究
籍利平(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6)
各位同事:
下午好!
我的报告题目是:《北斗卫星导系统星座设计的方法论思想案例研究》。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以下简称北斗 )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面向全球提供卫星导航服务。
20世纪80年代,陈芳允院士提出“双星定位”构想。
1994年导航卫星工程立项,至今过去了30年。北斗三号也运行了四年,系统稳定可靠、服务性能世界一流。产业应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回顾一下北斗星座的设计方法,对于以后的发展是有益的。
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杨元喜院士的文章《北斗为何是国之重器?》提到:
前有美国的GPS,欧洲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我国为何还要集结400多个单位、30余万科研人员,几十年磨一剑,打造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用别国的导航系统,不自主,不可控!典型的案例,是1993年“银河号”事件。关键技术因素,就是我们还没有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当时,美国第一代导航卫星“子午仪”系统已经运行二十多年;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GPS也基本建成,发挥了很强的军事和经济作用。
现在,大家比较熟悉北斗导航卫星了。可是,如果时光倒流30年,这个名词还没有出现。我们的卫星导航工程,刚刚开始立项。
时光倒流79年——1945年呢?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英国人,阿瑟·克拉克。阿瑟·克拉克爵士出生于1917年,2008年病逝于斯里兰卡。担任空军上尉的克拉克,1945年10月在《无线电世界》发表了论文。
论文标题是《地外中继:火箭站能提供全世界无线电覆盖吗?》。他提出用3颗地球静止卫星,实现全球卫星通信设想。
3颗静止卫星的轨道高度是36000公里,运行周期都是24小时,安置在东经30°、150°和西经90°上空。
这个设想,比苏联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早了12年,比1965年4月6日美国成功发射“国际通信卫星1号”早了近20年。阿瑟·克拉克后来成了太空主题科幻大师。他1968年的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被拍成了电影。我国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是他的忠实粉丝。
克拉克被誉为卫星通信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地球静止轨道被称为克拉克轨道。克拉克轨道为此后我国双星卫星系统提供了轨道雏形。
1983年,军旅生涯七年、陈芳允院士(1916—2000)提出用两颗地球静止卫星,构成星基快速定位通信系统。这个设想满足我国发展独立自主导航定位的需求。
他是浙江黄岩人,18岁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陈芳允院士是无线电电子学家,专业特长是卫星通信和测控。陈芳允院士60岁从军,成为某研究所副所长。这个经历,让他的军旅生涯跟加富有传奇色彩。甘愿成为“少帅”的副手和搭档,显示了他对名利的淡泊,从军目的是——更好地从事国防领域的科研。
1984年我国成功发射通信卫星。
1987年,陈芳允等人在《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发表论文《发展我国的星基定位通信系统》,再次论证了双星地位通信定位必要性和可行性。
1994年,卫星导航工程终于立项。《中国新闻周刊》曾经发表长篇文章《北斗前传》,披露了立项之前后的一些故事和细节。
2000年10月,我国第一颗北斗试验卫星终于发射;12月份,发射了第二颗试验卫星。可惜,陈芳允院士已经辞世于4月29日。
早在1980年代,解放军测绘学院就开始了《人造卫星大地测量学》的课程教学。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一个人物——许其凤院士(1936-2020),这本教材的编者之一。
许其凤院士是大地测量出身,本科就读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北京:1953-1958)。他17岁入伍,从军、从教60多年。
鉴于美国GPS已经建成,我国不具备全球布设测控站的条件。为了发展独立自主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许其凤在2001年的论文里提出:
1)地球同步卫星和倾斜轨道同步卫星适于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2)地球同步卫星和倾斜轨道同步卫星,对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而言,具有较高的利用率;用来组成卫星星座,可以较经济地实现区域卫星导航。
3)倾斜轨道同步卫星,在局部地区轨道测定精度高、卫星钟钟差外推时段短且精度高;对卫星钟稳定性的要求可适当降低,适合我国国情。
4)中圆轨道卫星,测轨精度虽有部分轨道根数测定精度较低,但对导航定位精度没有显著影响。
5)中圆轨道卫星对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而言,在轨道测定精度、卫星钟差测定精度、外推时间等方面不具有优势。
在克拉克、陈芳允论述过的地球静止轨道基础上,在美国GPS采用的中圆卫星轨道之外,增加倾斜轨道同步卫星,可以解决无法在国外设立卫星监测站的问题。
许其凤是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他长期从事“卫星大地测量与导航定位”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中国最早开展卫星大地测量与GPS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主持和承担了20多项国防型号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1989年,著《GPS导航与精密定位》。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论述GPS技术的专著。2001年著《空间大地测量学-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教材。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导航星座的性能指标
一是共视性要求:在规定的截止仰角(5度或10度)下,在任何时刻、服务区内任意点,同时可见导航卫星数目不少于4颗。
二是定位精度因子。可以用几何精度因子、位置精度因子、水平精度因子、垂直精度因子等,衡量星座的导航性能。
三是星座值。覆盖区内,精度因子小于某一限定值的区域占整个服务区的面积百分比,在全时段上的平均值。
四是可用性,指的是系统为用户提供可用的导航服务的时间百分比。
还有,就是星座覆盖分析。比如覆盖带方法,可以用于区域连续覆盖和全球连续覆盖等各种星座的设计。
美、俄、欧的导航星座都是单一的中圆轨道。北斗星座是拥有三种轨道类型的复杂星座。吉星、爱星轨道高度都是三万六千公里。萌星轨道高度为两万多公里,比美、俄的同类卫星轨道高,比欧盟的同类卫星轨道低。(四种系统的轨道,互不干扰)
结束语
导航卫星星座设计,不是单纯的技术和工程问题,还受制于国家的军事策略、经济发展水平。本文所述不够全面,希望大家批评,以便于完善。
感谢大家!
(以上为11月中旬在华侨大学召开的 第九届科技方法论研讨会上的口头发言稿,插图略去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