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秋天,我离开部队,转业来到了目前的工作单位。
第二年四月,开始使用新的望远镜——卫星激光测距仪,观测目标不是在地面上的,是人造地球卫星。这是第三代卫星激光测距仪,十八年前在郑州看到的是第一代。第一代的测量距离精度是米级,最远测3000公里;第三代精度是厘米级,最远测20000公里。
这种通光口径60公分的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和以前操练的不同,不是手动操作了,而是电脑控制的。研究院卫星观测站在北京市房山区的一个山村旁。第一次到站上,那天是个雨天,正好是拆卸望远镜主镜的日子。应当说是个好机会,据说这台望远镜安装后还没有拆卸过。
那是体力活,也是很费脑筋的,老站长在旁边把关指挥。其他人用扳手、锤子等工具,忙了多半天功夫,使用倒链把主镜卸了下来。主镜重一百多斤,从陡峭而狭窄的铁楼梯上运下去了。
重新安装调试后,年底,天文望远镜又开始运行了。这种望远镜,不是单纯的望远镜,它携带了一些其他仪器,其一是要和激光器配合使用。这种望远镜在使用中是和观测员分离的,不在一个楼层。这和以前操练的七八种望远镜截然不同。以前的都可以拿在手中。现在的是庞然大物,整体重10吨,是“长”在地上了,它独自占据了一间圆屋。最不自由的是,望远镜不能完全自由旋转,最多是一圈半。这是由于望远镜内部有许多电缆,要和其他设备连接。而且与望远镜同时使用的激光器故障率比较高。使用条件也比较苛刻,需要天气晴朗的夜空。不能阴天,不能是雨雪雾霾等天气。
在观摩学习了若干个晚上以后,我可以独立操作仪器了,开始参加正常值班观测。半年后,我的最高纪录是,一个晚上观测到26圈卫星。不过,就是在那天晚上,观测结束后,圆顶的一个配件出现了严重的故障.....
我的卫星观测持续了一年,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这360天里,可能是由于某种无法确定的外界因素的刺激,曾经结结实实地病了一场,西药、点滴、中药,持续了一段日子。那种痛苦和煎熬,我用《过敏症》和《过敏源》,进行了戏说。有人认为那是描写病态的诗,我不反对。
2005夏天,四十岁生日来临之前,我终于告别了望远镜,告别了望远镜里的世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701.html
上一篇:
望远镜中的世界(5)下一篇:
望远镜中的世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