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非

博文

南北中国的文明差异与教育改革——禅的行囊(之四十三)

已有 2085 次阅读 2017-12-28 09:41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化, 教育, 改革, 学位

导读:悉达多·乔达摩最初开始他的教育事业时,教学并不困难。最初追随他的学生们,往往在三言两语之间就懂得了他要说什么,获得了悉达多颁发的最高学位——“阿罗汉。阿罗汉这个梵文词本身可以翻译为无学,也就是说相当于博士学位,从此以后再也不必找更高的学位了。

   悉达多在他四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中,大概颁发了几万份博士学位证书——因为,给他的流动大学做助教的就有一千多名博士。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后期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给学生们讲大课上,每次几乎都是成千上万名听众。具体的个人实习指导任务就都交给了这些助教。助教们各自按照自己的特长采取自己的教育法,于是在悉达多的课堂演讲记录——“经文”——之外,还有这些博士们自编的各种补充教材——“论文

   悉达多去世之后,他培养的博士们各自开始或单独、或合作地办学,一边整理出更多的演讲记录,一边撰写更多的论文。久而久之,他们的学生们就不大分得清哪些是祖师爷的教案,那些是老师的教材了——毕竟它们的内容有许多类似。尽管学派的核心博士团定期编发统编教材,规范教材内容,但更多的门人不满足于这种限制,开始发行更多的教材。随着一个一个世纪的过去,更多的论文变成了经文,悉达多的学派也因此发展出不同的分支。它们的理论水准越来越高,但也难免良莠混杂,于是实践检验也变得更加艰难。

   佛教最初传入东汉时,已经是由中亚国家的学者们加工过后的版本。中国的学者们在研究之后,深感其中鱼龙混杂,所以才有玄奘等人亲自去印度求学。但此时印度的佛教也早已和新兴的印度教相互混合,羼杂了许多神秘的崇拜成分,不复悉达多最初的人文教育方法那样的简单直接。这些混杂内容,才给中国人留下了佛教神秘艰难的印象。幸而有禅宗传入中国,才带来了悉达多教育法的真实面貌。但要让已经带有印度神秘主义偏见印象的中国佛教徒接受纯粹人文主义的禅,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所以要等到僧璨培养道信成功,才算是中国式教育改革实验的成功。

   大胡子比尔把僧璨远赴岭南,看作追求长生不老的求取仙丹之举。但这只是他的一种猜测。考虑到六祖就诞生于岭南,以及禅宗在中国南方得以盛行的情况,僧璨很可能花费了生命中几乎最后的两年时光,就为了在岭南留下文化的火种;同时,僧璨也可能亲自考察了南方的人文情况,并制定了未来禅宗向南发展的大政方针。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差别,尽管从军事政治上几乎每次改朝换代都是由北方统一南方,但由于北方的战乱频仍和气候恶劣,实际上中国文化的兴盛几乎都发生在南方。至今,南方中国人的平均素质和文化素养也远超北方中国人。或许唐代就已经如此。这才让僧璨在撰写中国版教材《信心铭》,并成功地用改革后的教育法培养了道信之后,又亲自南巡考察一番,确认新的教育方针可以在南方全面铺开,为禅宗在中国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不管怎样,僧璨在罗浮山待了两年之后,又令人不解地回到天柱山继续传法。也许是因为金丹大药并不像传说中那么灵验罢。再过了两年(606年),三祖僧璨在山谷寺为四众广宣心要之时,突然在大树下合掌而终。圆寂之后,他的不坏肉身供奉在山谷寺中,直到唐朝天宝年间(745年)被当地官员火化,得五色舍利三百颗,地方官遂在寺旁建舍利塔一座收藏供养。这塔至今犹存,人称三祖塔。

   僧璨唯一留存后世的教法《信心铭》,其真伪曾被学者激烈争论过。有人坚称它的作者另有其人,至于是谁,至少有六七种不同的说法。不过最近几年中国的学者似乎又倾向于认为它的确出自僧璨之手。而另一方面,早在唐代就有禅宗僧人在说法时引用《信心铭》教导弟子了。

   《信心铭》的第一句很好地概括了僧璨的教法: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它提示了禅从北地南来后,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佛教入华以来,一直被中国人视为一种艰深的宗教,证得涅槃被认为是极其困难的,而佛教徒在修行过程中掌握的各种神通也都来之不易。只有极少数具备慧根的人可以通过苦修一窥佛教的高深境界,而大多数人只能望佛兴叹。僧璨的两位前辈也给人以同样的印象:达摩祖师在山洞里面对石壁一坐九年;慧可在雪地里一站好几天,最后还砍下了自己的胳膊——这才是大师风范,一般人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

   然而自从禅宗来到了南方,便再也没有面壁苦修,没有断臂自残。三祖僧璨所开示的修行法门,适合于每一个普通人:你只需要放下分别之心,见到自己的本心,即能成佛。分别之心是人与佛的唯一差别。这种教导人们放弃选择,放弃对立,放弃差别的教法达摩与慧可也都分别向自己的多位弟子教授过,他们中间也一定有人获得证悟,但禅宗在北方始终没有打开过局面。禅的真正繁荣始于南方,始于三祖僧璨将衣钵传给四祖道信之后。至于个中原因,我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且容我在拜访道信时再行展开。

   看罢前人题刻,我沿着一条分岔的小径向山上树木幽深处走去。山路在密林中蜿蜒了一阵,行至一处峭壁。俯瞰山下,三祖寺尽入眼帘,我对面前的风光很是满意,于是找了块平坦的大石坐下歇息。俗话说得好:好吃不如饼子,舒服不如倒着——掏出昨天吃剩下的南瓜饼,大快朵颐一番之后,我躺在午后的阳光里惬意地睡着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9-1091844.html

上一篇:扩招,还是变革?中国教育的走向——禅的行囊(之四十二)
下一篇:呆板,还是生动,哪个是中国人的本色?——禅的行囊(之四十四)
收藏 IP: 36.102.2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