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交响曲,一般认为《悲怆》应用了作曲家自己擅长的旋律的流畅,形式的均衡,又新发挥管乐的突破性,完成了一个描绘人生的中在孤独、失望、失败、失落面前爱在挣扎的充满了悲壮的情结,他否定了及时行乐的世俗生活哲学,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为事业奋斗的情景起伏的悲壮美,尽管有人认为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我还认为他还表现基础尽管死亡不可避免但奋斗本身就是欢乐的思想。尽管柴可夫斯基《悲怆》的欢乐有点是转瞬即逝的感觉,所以比《命运》低调,这应该是他面对腐朽的俄罗斯帝国的感受。然而作者让流畅旋律和管音乐的冲击里表达出的生活美和对创新的呐喊,表现出精神美的浪花,给人以永恒的爱是永恒的生命尽管爱的片段常常显得脆弱的美的认识。
《悲怆》开始有两个主题,对这两个主题我的理解是作为音乐现象的奋斗者的两面性。不管别人怎么理解,我的感受是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的第一主题,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这里体现了一种忧伤的美,一种对奋斗本身的忧伤。这种忧伤美,我一直觉得不是对个人的而是对俄罗斯的,因为个人的忧伤达不到这个程度。第二主题显得哀愁而优美,正面表达了对苦恼世界反抗而享受理想的欢乐,这是奋斗者音乐形象的开始侧面。在第二乐章中,柴可夫斯基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主部的主旋律展开了舞蹈般的节奏,但是又在这种欢快节奏的起伏中荡漾起某种不安的焦虑,这是个痛苦的奋斗者的感受,同时前一乐章第二主题的抒发。第三乐章为甚活泼的快板,两个主题先合为一个,表现奋斗者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接着出现了一个新的主题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给人战斗的感受,更使人感觉到有一种“壮士一起永不还”的气概迎面而来,呈现出一种奋斗者中流击水并且透着挣扎的悲壮感。 第四乐章为终曲,哀伤的慢板,用b小调3/4拍,我感觉到只有一个主题,表现的新主题为奋斗者对沉郁、晦暗俄罗斯社会的悲伤,而悲伤的旋律在石破天惊般的两声圆号的突破下如大瀑布急下,留给了听众最后的思索,完成了奋斗和受阻,热爱与失望,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怆之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注】这是旧作,改了一下,我最近有一个感受,使得我相信柴可夫斯基在《悲怆》里一定包含了对俄罗斯的爱。一个腐朽的帝国,你看到了腐朽,为改变它你去奋斗,结果你的奋斗开放的花朵,很快有结出腐朽的果实。这时,你只有悲怆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