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了刚才的报告,我觉得内容很全面,不过有两个问题需要深入。
第一问题是地理学问题。要确定“京津冀科技发展战略”,不能仅仅从科技发展出发,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考虑。地方科技发展首先是服务地方经济。因此要考虑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专业化分工,在这个分工基础上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我让初钊鹏同学计算了全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北京市很低,天津市很高。我让他把两个地区合为一个地区计算,结果发现京津地区排在全国第四位。这是为什么?这是北京与天津经济一体化的结果。北京搞研发,天津落实到产业上。北京-天津-河北形成一个产业创新-与转移的技术序列,这个序列可能要把内蒙古包进来,因为内蒙古有资源。当然河北、内蒙古可能不是全省和自治区,要学美国搞大都市经济圈,石家庄地区是不是应该独立发展?要研究。刚才李国平教授提出小的T字形结构,很好。但是要进一步明确结构,北京是研发-贸易枢纽,天津是产业创新中心,河北是产业转移的向上发展区,内蒙古作为资源前沿区。这里我强调贸易很重要,第二剑桥现象说明缺乏贸易活动,高技术产业上不了规模。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发展规划,要考虑这种产业化分工,要引导科技服务业的分工和产业设施分工。对人才政策也需要有所不同,各个区域鼓励不同专业的人才聚集。当然,这个问题认真研究。比如上海就不行。应用经济学专业,毕业时优惠,可以就社会。理论经济学专业不优惠,没有户口。这样就把理论经济学学者赶出上海了,而没有理论研究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动力。我所知道的两个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留上海户口。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属于理论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了,对不起,请走人。但是上海可能更需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人才。
从这里也说到基础科学问题。基础科学研究,是国家的事情,不一定要在这个规划中做细,但是要提倡和鼓励。如果没有,京津冀地区的创新原动力就不足了。
根据产业化分工来规划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发展,还要有全国观点、全球观点。我们的研究,全国有两个创新枢纽城市,北京和上海,深圳达不到这个级别,只是个贸易中心,因为它的研发不足。京津冀地区要利用北京这个地位发展自己的产业,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规划要研究利用北京的研发力量和贸易条件。还有我们分析计算得到,中国存在六个产业创新枢纽,天津是其一。北京-天津这个研发-产业-贸易枢纽的双核结构要发挥出来形成产业带型聚集。产业带型聚集是产业聚集的高级形式,科技发展规划要把产业带行聚集考虑进去。
第二个问题是管理学问题。我的文章写过,要搞区域知识管理。区域这是管理侧重对知识过程的管理,而不同于区域侧重知识资本管理。区域知识管理要促进创新、促进这是扩散、技术扩散,而不是“留住人才”。因此规划要有这个思想。
区域知识管理要建设两个东西,一个是区域创新体系,一个是区域创新环境。二者有什么差别?举个例子。国平教授的北京大学是创新体系的一个节点,给北京大学的政策约束,为中关村地区建立的交通条件和社会安全条件就是创新环境了。我认为这个规划要有这两方面内容的规划。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环境,因为创新体系大家容易注意到。创新环境包括设施环境、制度环境、贸易环境、服务业环境和人力资本环境。这项问题都需要规划。人力资本环境问题刚才已经批评过上海,主要是个户口问题。这个问题这里作不了。制度环境,比如说税制、信息安全制度等,有些是中央政府的问题。所以京津冀规划主要要放在设施环境、贸易环境、服务业环境方面。还有社会安全是一个大问题,这里规划不了,同时要提出。南方的那个省,只能搞产业、搞贸易,一个原因是原来的人力资本条件不足,这是一个创新体系的问题。另一个原因是社会安全性不足。你听资本家的,把打工兄妹的工资开那么低,他们生存有困难,当然骂为富不仁,要抢了。结果创新人才就跑了。至今建立什么人才联盟,弄不好就是一纸空文,要把创新环境建设好,人有两只脚,条件好了,会跑过来。
我和学生刘筱写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管治模式》,与学生赵晶媛写的《论区域知识管理》,可供你们参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