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

已有 5946 次阅读 2021-7-3 22:56 |个人分类:风光过眼|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龙潭瀑布位于井冈山茨坪北面,靠近小井,其实是瀑布群。五神河水在不到两公里距离内形成五个梯状瀑布和深潭而得名。据说有五潭十八瀑,五潭都看到了,是否有十八瀑没有数清楚。

 

进入景区前,有照壁上题着郭沫若的《龙潭》诗

井冈山上有龙潭,瀑布奔流叠作三。

樵径断残成绝境,军工开拓免垂毡。

四山佳木倚天剑,一簇蓝花碧玉簪。

土地归农思雨露,潜龙焉肯锁深岚。

照壁上颈联与通行的版本“三潭交响千峰静,一井苍穹万木酣”不同,不知何故。从通行本该联和首联都可见,郭老只看了三潭,而不是五潭。照壁还写有“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

 

从上向下走,先到碧玉潭。潭深水青,颜色碧绿,宛如碧玉,故有碧玉潭之名。瀑布称为青龙瀑,或许是因潭中水色得名。瀑布落差很大,在高处就隐约遥望。下面高低两处都可近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01.jpg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02.jpg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03.jpg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04.jpg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05.jpg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06.jpg 

 

第二潭为锁龙潭。水从壁上树木中涌出,落入潭中。落差最小,水势也不大,仿佛蛟龙被锁,故有锁龙潭之名。瀑布称为黄龙瀑。各瀑布被命名为不同颜色的龙,但不清楚依据为何。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07.jpg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08.jpg

 

第三潭为珍珠潭。水沫飞溅,有些像白色的珍珠,推测在阳光下更像。瀑布称为赤龙瀑。落差大致是青龙瀑的一半,但远大于黄龙瀑。是五潭中唯一能走近的水潭。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09.jpg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10.jpg

 

第三潭为飞凤潭,也称击鼓潭。推测前者是瀑布落下是形状,后者是落下的声音。说实话,我既没有看出也没有听出。瀑布称为赤龙瀑。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11.jpg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12.jpg

 

第五潭为仙女潭。瀑布有分有合,仿佛身形婀娜窈窕,宛若仙女,翩翩起舞。瀑布称为白龙瀑。下面第一张是全貌,随后两章是瀑布源头。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13.jpg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14.jpg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15.jpg

 

下行途中也随手拍摄些山景。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16.jpg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17.jpg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18.jpg


 井冈山之龙潭瀑布群19.jpg

 

龙潭瀑布群是井冈山之行所见最具观赏性的景观。尤其是最高的碧玉潭和最低的仙女潭。如果缆车上下,只能看这两处。我们去时缆车停运了,步行先下后上。这种“上上下下的享受”很有挑战性。两只脚后跟外侧都磨出了泡。归途上行快到平路时几乎力竭,已经不能跟上队伍。当时真有些后悔,疫情严重时不敢乘电梯,爬楼梯上下23楼应该坚持下去。短时体力消耗接近去年登华山南峰,但时间比较短,后来没有任何异样感觉。

 

看过一些瀑布。贵州瀑布最可观。安顺《黄果树大瀑布》壮观,《陡坡塘瀑布》宽阔,两者都有《徐霞客游记·游黔日记》背书;《兴义马岭河大峡谷瀑布群》是平行的一系列瀑布,最大的万马奔腾瀑布只能遥望,黄龙瀑布能够走近。湖北神农架的《金猴岭瀑布》正赶上雨后涨水,摇曳多姿。福建《武夷山天游峰》的仙浴潭瀑布纤细。浙江的《诸暨五泄》瀑布群也是串行,堪与龙潭瀑布群媲美;《浙西大峡谷》还有拓林瀑。河南云台山《潭瀑峡》和《红石峡》均有瀑布,前者可能是季节不对水量偏小,后者不错。庐山瀑布名扬四海,但李白所吟咏的《庐山秀峰》黄岩瀑布我去看时几乎断流,马尾瀑布也很一般;《乌龙潭•黄龙潭》两瀑布较小,只有《三叠泉》不负庐山瀑布盛名。北方瀑布较少,黑龙江镜泊湖的《吊水楼瀑布》很不错,陕西只见过不大的《高冠瀑布》。仅就瀑布而论,郭老所谓“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有些言过其实。更何况他其实只看了三个而不是五个瀑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293938.html

上一篇:斯人已逝,其书犹存—何兆武先生
下一篇:九旬老人谈往录
收藏 IP: 101.93.131.*| 热度|

4 郑永军 朱晓刚 杨卫东 王启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