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岩——坚定的石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yq721 读博是件快乐的事,因为认真做学问自然能创新

博文

浅谈宏思维能力之自我培养

已有 4028 次阅读 2009-3-18 13:5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著名的教育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李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在《谈专业教育的宏思维能力培养》中想追求的目标即在于此。但是于普通学生而言,看完后,欣喜之后更多的是期待老师们在李校长的呼吁下能够给自己更多的与宏思维能力有关的“知识”。但是,我们接受宏思维能力之培养就只能被动的接受学校各种教育制度的改变了吗?

能力,不是课堂老师可以灌输,不是考试前突击两周就能够获得的,更遑论于比一般能力更高层次的宏思维能力——思考宏观问题、重大问题、事物间的整体联系等。笔者以为,作为学生,我们应当化被动为主动,实现叶先生的“教即是为了不教”,也即与学校、与专业老师互动,用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培养自己的宏思维能力。在此,笔者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以及一些所见所闻谈谈个人的想法,权当引玉之砖。

首先,我们应当相信万事万物间存在必然联系。这个难道需要强调吗?是的,一点都没有必要强调,从初中的政治课开始到大学的马哲课,万事万物存在联系都在反反复复强调。然而,笔者以为这个“大道理”仅仅是同学们为了应付考试通过死记硬背记着的,具体到生活中却并没有纳入日常思考的内容。正是我们的不相信,我们不会使用传热学原理解释生活中各种问题,比如衣服什么情况下会晒干得更快;我们读了研究生也不会去思考能源跟经济、跟法律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而这些都是CDM项目所必须知道的。专业知识就是背下来的知识,哪里会跟自己切身的生活有联系?恐怕就是我们不相信,进而不执行“万事万物存在必然联系”之基本原理的具体表象了。去思考宏观问题与重大问题,没有这个基本信条根本做不到,所以笔者以为,进行宏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尝试着去“牵强附会”,要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在相信了事物间存在整体关系后,下一步工作就是扩充视野。李校长呼吁让我们到社会,到业界,到社团中学习宏思维能力,笔者以为还应该到图书馆去学习宏思维能力。图书馆并不是我们专业书籍的储藏室,而是知识海洋的具象。到图书馆学习,不是有的放矢的找专业书籍,而是平心静气的从书架这一端走到另一端,先浏览书名,觉得有意思,就随手翻一翻;先看看前言,再扫一眼目录,实在是吸引了你,那么就坐下来仔细看完。因为每一本书都会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展开,无论是深入阅读还是浅尝辄止,这个中心问题总会萦绕于心头。各式各样问题在脑海里撞击,你会从简单相信万事万物存在联系,发现原来万事万物真的存在联系。

有了足够多的视野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怀疑精神。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各种书籍针对自己阐述的问题都会给出结论,那么这个结论就一定正确吗?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接受,视野依然只是视野,有可能会出现读了很多书反而越来越迷茫,不知道如何自己提出问题了。爱因斯坦说过,相对于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更重要。没有视野提不出问题,有了足够的视野依然有可能提不出问题。解决这个困境,笔者的经验是,找到结论得出的逻辑,对每一个大小前提加一个“不”,加一个“如果不是这样,又会是什么情况”的浅显疑问。即使所提出的问题超出书本阐述的范畴也无所谓,而且更加喜欢这样做——可以在这些问题引导下产生很浓厚的兴趣进而读更多书。总之,无论是简单到这个概念是什么之类的问题,还是完全颠覆书本所说的大问题,对书提出问题才能保证深刻理解书本所阐述的一切。

完成视野的扩充,并且善于提出问题,在对所提出问题的自我解答过程中,不自觉的就会发现自己的总结能力提升了。纵观各类书籍介绍的大师级人物,总结能力都是超一流的,他们的创新多是建构在善于总结的品质上的。没有好的总结能力,笔者以为宏思维能力基本上就没有形成。

以上便是笔者以四年本科加一年半研究生经历总结出的宏思维能力之自我培养方式。笔者不敢认为自己达到了李校长所述红思维能力的要求,但是还是有自信的,是以自己对于很多事情兴趣浓厚为担保的。

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但愿能够用这块烂砖引来美丽璞玉,帮着笔者在宏思维能力培养上更进一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9417-221074.html

上一篇:给科学时报的建议——寻找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下一篇:为何要创新——谈人才培养不可不让受体说话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