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Xuefeng Pan's Web 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ke01361 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研究者、教师、诗人、译者、管理者

博文

心血管疾病基因标记

已有 2814 次阅读 2014-5-15 00:16 |个人分类:Science in action|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心血管疾病基因标记

心血管疾病基因标记

 

  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子包括: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评估与预测,但这些对于预测冠脉事件危险程度。但基于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的预测的准确性比期望的低。人们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评价体系来提高CVD的危险评估及预测效果。

 

  与CVD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大致可分为炎症因子、纤溶相关蛋白、脂蛋白及其亚型、肾功能标志物等等。

 

高血脂:其常规测定指标是TC(<5.7mmol/L)、HDL-C和TG;TC/HDL-C>5,冠心病发病率急剧上升

 

C反应蛋白:CRP升高反映了动脉硬化存在低度的炎症过程或/和粥样斑块的脱落,与冠脉不良预后有关。

 

凝血因子异常:冠心病病人常见血小板活性增加,粘附、聚集于血管壁上,斑块破裂后导致局部血栓。

 

心血管方面每年文献产出在5万篇左右。并以5^6%的速率增长。发现了一系列疾病相关基因和遗传变异。为心血管病发病的遗传背景、表型差异、诊断和个体治疗提供了研究基础。

 

Epigenetics作为心血管细胞分化、心肌发育、基因表达、细胞表型的调控者,直接参与了心肌损伤、修复、肥胖、糖尿病和各种心血管病的发病过程。

开发出广泛抑制MiRNA的新药。

 

 

纤溶相关蛋白及基因的分子检测

Fib、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因子Ⅴ(FⅤ)、凝血因子Ⅶ(FⅦ)、凝血因子Ⅷ(FⅧ)、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纤维蛋白肽A(FPA)和血液黏度等是通过纤溶机制参与CVD发病的危

险因素。

Fib是CVD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由于分析方法未完全标准化,鉴别及治疗策略的不确定性,尚不推荐将该指标纳入CVD一级预防的常规检测。但纤溶相关蛋白是抗凝治疗重点监测的指标,抗凝治疗能给CVD患者特别是具有卒中高危风险的CVD患者带来益处。抗凝治疗中细胞色素P4502C9(CPY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VKOR)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的代谢及抗凝作用的影响较重要,也是临床个体化治疗中关注的热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8980-794525.html

上一篇:I don't bird you “我不鸟你”
下一篇:科学网体现出的中西文化冲突
收藏 IP: 219.143.205.*| 热度|

1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8: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