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8日读到李宏翰教授《暂别科学网,转入新战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54434.html),我的感受较为复杂。评论区的评论,言简意赅,情深意长。得闲暇,专门写下本文。
我是2009年2月9日入驻科学网,且持续更新博文的。14年时光里,见识过不少科学网博主,或多或少留下些印象。我是2005年1月28日开始写博客的,先后在多个博客平台开始博客,种种原因,有的在不在一个样,有的早已“烟消云散了无痕”。2009年2月9日在科学网注册之后,科学网博客平台以其干净、纯粹、安全稳定、山容海纳,深深吸引了我,早已成为我的“精神家园”。众多博主中,李宏翰教授给予我的印象与众不同。
李宏翰教授在“暂别”博文中说“我在科学网发布博文,以前指出的意义是:其一,对自己是一条约束;其二,对他人是一种证明;其三,特别地,对自己的学生是一个榜样。”“我所发布的博文,大都与自己的专业有关,尽量围绕自己过去和现在讲授的课程,自己以前做过、眼下在做或即将要做的研究。”“接下来,我要专心做研究、写论文了。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以写博文的劲头写论文,我应该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态度引领行动,细节体现格局。李教授的伦理学(moralscience)博客,2021年3月9日发布第1篇博文《文献中出现失误或错误,真是害人不浅》,至2022年9月8日发布《暂别科学网,转入新战场》,共发布555篇博文。2022年9月10日,已有4622727人来访过。每篇博文平均访问人次为8329次。李教授的博文,几乎是每天1篇千字文,而且每篇都是规整的,从标题到内容近乎完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部分得益于李教授是心理学教授,且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得心应手,情深景真。专业性比较强的博客有这样的魅力或吸引力,难能可贵且意义非凡。李教授的博客有一定学术价值,且有更为广泛的社会价值,比如专业知识科学普及、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言传身教授人以渔。心理学专业知识在许多领域有不同程度的应用,我自身是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同时亦在做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观察与思考,读李教授的博文,受益匪浅。
关于“做研究、写论文”,也是我比较在意的一个方面,滋味是比较复杂的。我所发布的博文,也是“大多与自己的专业有关”,且实际上是围绕“图谋”两个字进行的(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我在博文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可观”的,实际上也是取得了一些成绩的,2005年1月至2019年9月写的博文先后结集出版了5本博客书,这些博客书的价值几何?我自身认为是有益的。有一种说法,写规范的学术论文属于“雕龙”,写学术随笔(具有一定学术性的博文属于此范畴)属于“雕虫”,二者并重属于“龙虫并雕”。比如图书情报领域的来新夏先生,属于龙虫并雕的佼佼者。笔者认为,成功的或理想的学者应该是龙虫并雕,如此这般,学术生命更为长久。
近年,我有关注图书馆史/图书馆学史方面的研究,涉及人物研究的,其中一个重点与难点是总结与评价研究对象的学术思想及其学术贡献。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实际是非常困然的,因为需要全方位审视。今天的研究成果,实际上也算是“丰硕”的,不乏优秀成果,但或许可以说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有的成了“睡美人”,甚至“一睡终身”。“发表即灭亡”之诟病由来已久,“坏的”成果命该如此,“好的”成果命不由己。价值观是多元的、不确定的,理想的学说是,自成体系、自圆其说、同行认可,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能够被广泛认知或认可的或者说可以青史留名的,几分靠打拼几分天注定我不清楚,实际结果是“凤毛麟角”。对于个体,可以采取不少应对举措,我自身倾向于选择:重耕耘,轻收获,尽可能地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成不了大事(比如“雕龙”),不妨做点小事(比如“雕虫”)。
遇见李宏翰,愈爱科学网。我理解并尊重李宏翰教授的“暂别科学网”,期待并祝愿:辛勤结硕果、明天会更好!适逢中秋节、教师节,顺颂李宏翰教授、科学网博友及读者:节日愉快、阖府安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