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一分殊:图书馆多样性与未来学术研讨会暨CADAL项目年会”,杨新涯先生作《初论以科学评价为导向图书馆治理体系现代化》报告,报告中提出什么样的图书馆是好的图书馆?“问。什么样的图书馆是好的图书馆?馆舍面积大、资源丰富、特藏多、经费充足、一个名人或网红馆长、每日座无虚席、信息系统齐备、论文多……‘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和高职高专图书馆的各自特色是什么?谁才是我们的偶像?”紧接着,提出“个人观点,仅供反驳”共十条。图谋第一时间将现场图片分享进圕人堂QQ群。会后(12月6日15:04),“我是常笑”发布《跳出图书馆看图书馆》(https://mp.weixin.qq.com/s/ZnLPA6fN4twVi-LK-NkhIA),文末评述:“这些观点既是对图书馆工作的思考,同时也是杨新涯教授跳出图书馆的圈子,以第三方视角对图书馆工作的审视。这是十个观点,也是十个问题。不论是业务馆员还是技术馆员,都能够从中发现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问题,值得每个图书馆人认真思考和面对。”随即引发了进一步关注与思考,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方向迷失。各自各行其是,走一步是一步。期待本文有助于推动进一步关注与思考。将问题摆出来,或许更有助于正视问题,并促进解决问题(或缓和问题)。
“电子资源大数据联盟”微信群两条回应:
1 某平台(图书馆相关软件供应商)负责人回应:
杨馆长提出的“杨氏问题”还是很独特的,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一下,回答一下。
> 1. 教学支持是根本,大学图书馆似乎多数不在乎
教学支持是个大框,其中有些是立竿见影的,有些是潜在的、长远的。如果馆长不要随便换来换去,每一任馆长任期时间长一些,战略就容易坚持。否则就会急于兑现一些表面能立刻看到成果的工作。提出这个观点的杨馆长,任图书馆馆长多少年呢?离任以后,后面的馆长还能坚持他在任时候提出的各种规划么?
> 2. 有多少图书馆完整入藏全校课程的教材、教参?
这个和第一个问题非常有关。“完整”么,教材教参作为样本收藏是可以的,而全校那么多系科那么多老师学生,人手一本,图书馆也满足不过来。而且教材不是一个大学的边界,而有可能很多大学都用了同样的教材,可以考虑馆际合作解决问题。
> 3. 几乎没有图书馆在意“数字特藏”
不太懂这个“数字特藏”是什么概念。
> 4. 我不认为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有多重要
有道理。形式不是太重要。大学因为教学本身强烈需求文献图书支撑,所以表面上看并不需要“推广”学术阅读。就像我们没有必要“推广”一日三餐一样,这已经本来就是生活习惯了。
> 5. 情报服务不仅仅只是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这个涉及到国家的“科情所”系列正规军的业务,图书馆提供“情报”服务确实有些勉强。情报一般是时效性高于图书里面的沉淀的内容,所以图书馆叫“图书馆”而不是“情报所”么。也有可能理工科大学的图书馆有种冲动想剑走偏锋,涉足“情报”业务,那既然做了这个又不专业,也就不好抱怨什么了。
> 6. 学术服务>学科服务
不太明白说的什么。
> 7. 机构学术成果保存很重要,没有几个图书馆做得好
主要是是指自己学校老师的论文么?
> 8. 智慧图书馆建设竟然主要还是基于纸本
这个“智慧图书馆”概念就是各自表达了,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穿凿附会的太多。基于纸本也不错,纸本搞好了也不错,不要好高骛远。从我的角度,智慧图书馆说白了就是 RFID 设备应用。这样理解俗了点,也无可厚非。
> 9. 创新性的信息技术实践,难以发表学术论文
图书馆的老师想发表论文?馆长想自己发表论文?为什么要这么想,你的工作难道主要不是为他人做嫁衣么,教学辅助单位而已。你不过“教学支持”而已,不要想太多。
> 10. 对未来学习中心谨慎乐观……
图书馆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既然教育部把这个业务部署到图书馆,那也是看得起图书馆,如果因此带来新鲜的人才,也算是给图书馆注入强劲的动力了。这是一个机会,值得抓住。能力够不着,踮着脚尖够一够。“IBM 当年不过是做磅秤的呢”!
2.山东某高校资深馆长回应
以下是对杨馆长看法的个人浅见,不喜勿怪,反正都知道我是消亡论患者。背景是一个极为普通的高校馆,钱少人才少本科生多。
1.教学支持是根本,大学图书馆似乎多数不在乎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有巨大的区别,高校馆确实要首先立足于学生学习条件保障、学术科研资源支持,有能力的搞情报分析辅助决策,大学文化传承锦上添花,这些就涵盖了资源建设、环境建设、服务建设、文化建设等内容,其他想法靠后。
2. 有多少图书馆完整入藏全校课程的教材、教参?
纸本教参有能力就买全,但更应该建全套电子教参,更重要的是,要完整记录教材变化的整个过程脉络,要与名校的教材对标对表,结合教师系统或者课程系统,体现大学教学教研的演进过程,有助于学校的课程发展分析。
3.几乎没有图书馆在意“数字特藏”
这个应该是特藏图书的数字版概念?就是要有别人没有的数字馆藏,独有的特藏古籍、字画、文物或其他珍品的数字化?
4. 我不认为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有多重要
完全同意,作为高考冲杀出来的大学生,读书是早就训练出来的,而且读书有益于个体发展也是都明白的,借阅量下降是他真的不想读或者不需要读纸书,自己想在学术上发展或提高自身素养的自然就会主动读书,图书馆做好底线保障,你要的书我可以给你,不管是本地的还是传递的。可以针对各学科搞持续性的图书推荐,但泛泛的应景的阅读推广活动就算了。
5. 情报服务不仅仅只是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情报服务内容太多了,图书馆的知识产权服务也不是都要去做专利攥写或者申请代理或者学术研究或者转化管理,更多的是培养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素养。
6. 学术服务>学科服务
这个的意思应该是图书馆要想办法培养师生搞学术研究的普遍能力吧,比如如何写学术论文之类的,而不是只靠买资源对某些学科搞支持。
7. 机构学术成果保存很重要,没有几个图书馆做得好
这是个长期细致的工作,很多是没有持续驱动力,机构库建成之日就是死亡之日,或者有的越俎代庖搞科研成果分析,抢了职能部门的饭碗,远离了机构库做文献数据的本意,导致相互牵制,摊子太大,极易烂尾。
8. 智慧图书馆建设竟然主要还是基于纸本
这要看如何定义智慧,我反正不认为谁能称得上智慧,AI都这样了还叫人工“智能”,现阶段图书馆只不过还是自动化应用阶段,大范围使用AI后,也许可以叫智能图书馆。
9. 创新性的信息技术实践,难以发表学术论文
图书馆员也得评职称,但是能发C刊的太难,或者说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太难,图书馆工作做的好的更多是用经验报告、项目建设成果体现,符合现阶段职称评审所谓学术要求的不多。
10. 对未来学习中心谨慎乐观……
尘归尘土归土即可,历史是螺旋前进的,将来纸质图书找个半密集的书库存放,极少人管理自助开放,省地省人,最近有些书商来调研为多所大学馆提供集中存放服务的可行性,我觉得可以尝试,大不了花点快递费流转。数字资源不需要场地,有坐班办公室有服务界面即可,而馆舍呢,搞好环境建设和物业管理,提供无门槛的各种场地和设备,让学生随便用方便用喜欢用舒心用就OK了。
我们这些马上被淘汰的老馆员,做个看门管理员喝茶读书偷得半日闲就很理想了。
图谋的看法
会议当天,图谋将那张ppt(指“个人观点,仅供反驳”那张)贴到圕人堂群中,群中没见到较深层次的讨论,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真不知道该说啥,说不好,不好说,不说好。12月7日我在“电子资源大数据联盟”微信群里隐晦的表达了我的观感。我的观感是矛盾说无处不在。矛说矛有理,盾说盾有理,矛盾说矛和盾都有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岂有此理。当前的十个问题本身是个大问题——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且像风一样自由。指挥棒指向哪往哪走,名正言顺。或明或暗,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十个问题带来一个新问题,哪哪都不对,这并没有解决问题。
12月8日,我将以上内容整理后与杨新涯先生汇报与分享,并附了一句“我不清楚是否真有人给您发邮件。我将我所了解的部分内容发给您。不当之处,祈请海涵!”杨先生回复:“我的本意就是希望大家在十五五之前,根据各个图书馆的实际进行回顾和思考,你发来的都不错,不过整体感觉还是比较悲观。也没有人发邮件。”“面向十五五讨论什么是好的图书馆,选题不错。我的10个问题也算是其中的一个思考。”底下的交流,实际挺热闹。图谋欣赏的亦是杨先生的战略眼光,该话题有前瞻性。按照常规,十五五是2025年的热点话题。圕人堂这样的草根社群,所起的作用是“接地气”。圕人堂堂风:贴近现实,关照现实,联系理论,旨在实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