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atangell 孤独的心灵,蕴藏着热烈的爱。

博文

环境治理的本土化思考

已有 2932 次阅读 2015-11-4 12:17 |个人分类:箪食瓢饮|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风险, 法学, 环境, 治理, 本土

题注:本文内容根据作者参加第四届瑞林环境法博士论坛的发言提纲整理。

在讨论中国的环境治理时,我接触到的一些文献常以西方的经验为大前提,以中国的问题为小前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而这些治理建议在现实中的效果却较少能够符合提出者的预期。或许,我们应该先理解中国的问题,并以此为大前提,来考虑适合中国本土的环境治理路径。

以下推荐的几本书,只能说是对于我这样一个环境法的初学者有所启发的书籍,时间与水平所限,挂一漏万和理解的浅薄已经是注定的结果;之所以不耻发出,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批评。如果能够给别人一些启发,那简直就是非常意外的惊喜了。

《中西环境哲学——一个整合的进路》,庄庆信,2002年11月,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道家、儒家、中国佛教、宋明儒学中的生态思想;

第二部分讨论了人类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主义、环境整体主义以及当代西方整合论中以宗教向度补足前三种学派的倾向;

第三部分中,作者将中西的四大学派分别进行了比较,并建构了“中西整合论”的环境哲学。


《风险社会》,【德】乌尔里希·贝克 著 何博闻译,2004年7月,译林出版社。

贝克在书中指出了风险是现代性发展后期阶段中的一个特征,并剖析了风险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上的演绎逻辑。

风险社会的主要特征在于: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充斥着组织化不负责任的态度,尤其是风险的制造者以风险牺牲品为代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贝克认为西方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不仅卷入了风险制造,而且参与了对风险真相的掩盖。

风险社会当然也是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是在现代化伊始就开始关注了环境问题。

我们一直重视,但是风险始终存在。


《消费社会》,【法】让·波德里亚 著 刘成富 全志刚 译,2000年10月,南京大学出版社。

环境问题的产生,追根溯源几乎都可以归罪到人欲的膨胀。如果说《风险社会》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观察社会,那么《消费社会》就是从人被消费异化的角度来观察社会。

在让·波德里亚的论述中,消费成为人们进行区分的身份标识和获得拯救的手段,消费者在被动迷醉的状态中被异化,而奢侈消费的观念和行为造成了对生态的极大破坏。

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我们存在同样的精神贫乏状态。但比较不太糟糕的是,类似“俭以养德”之类的传统伦理,在前现代的过程中被消解之后,又在当下重新呈现出了复苏的迹象。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著 余逊达 陈旭东 译,2000年6月,上海三联书店。

埃莉洛·奥斯特罗姆通过对各种成败案例的实证考察,系统地总结了人们用以分析公共事物解决之道的理论模型,并从博弈的角度探索了政府与市场之外的自主治理公共资源的可能。

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可能在于对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条道路的分析,这里的第三条道路,并不同于第三部门或者公民社会的概念,而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制度选择。


《污染与财产权》,【美】丹尼尔·H.科尔 著 严厚福 王社坤 译,2009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这本书中,科尔通过案例分析和经验研究,评估了各种财产权体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局限,科尔发现它们都是有用的,但同时也都存在着局限。最终,科尔证明:在这个次优的世界,对于环境保护而言,不可能存在一个普适的、在任何情况下总是最优的财产权体制。

本书的意义在于:打破了私有化的神话;在研究时,可以采取实证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给出了一个“没有答案”的答案,这提醒我们,对于无限的事实而言,并不存在一个确定的、唯一正确的答案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科尔也在书中指出,在传统宗教和文化实践中形成的历史和地方性知识不应当被贬低,而应被谨慎地考虑和评估。


《林权、坟山与庙产》,张佩国 著,2014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佩国先生在“第十一章‘公地’困境的中国经验”中,以安徽省绩溪县仙人庵国有山场纠纷为个案,探讨了山林“公地”制度的历史实践逻辑。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个案,从山场国有化的原因到村民对其生态意义的认识,从政府试图拍卖到村民的反对方式,都有着强烈的在地化特征。

在仙人庵个案中,当出现外来力量有可能对山地生态造成破坏时,具有浓厚村界意识的村民会聚集起来进行反对,而反对的方式是首先鼓动地方精英参与政府拍卖,并在成功拍下后给地方精英提供“联名反对书”使其成功拒绝支付。

这样一个看上去颇有些狡黠意味的过程,却让我们既看到了“底层的反抗”,又看到了现代乡绅所显示出的道义经济学的精英庇护关系。

事实上,仙人庵纠纷个案已经显示出:在中国,一种在共有习俗基础上延伸出的乡村自治,已经在中国的乡村中发生。


《公法/私法二元区分的反思》,金自宁 著,2007年7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而另一个正在发生着的事实,是“公法私法化”与“私法公法化”的双向趋势,这一趋势向传统的公法/私法二元论提出了挑战。金自宁先生作为一名公法学者,从公法学的角度对这一挑战作出了回应。

金自宁先生认为应当扬弃“国家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批判吸收“国家主义”和“自由主义”公法观的基础上,主张现代公法应致力于促进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结构的平衡、利益的均衡、社会的有效治理和有序协调发展。

金自宁先生所持的“平衡公法观”的思想,对于如何理解环境法在当下中国的处境,是有借鉴意义的。

金自宁先生对于中国的自治传统持保留态度,但如果要在中国寻找一种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中介机构,以熟人社会为基础和脉络的连接,并非一种不能考虑的选择。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感谢北大组织的瑞林环境法博士论坛,在两天的时间里,看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环境法博士们的风采,聆听了前辈师长们的指点与教诲,这是极有价值的收获。在这思想的碰撞中,中国的环境法力量不断成长,这也是未来我们拥有一个更美好的家园的希望……

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更美丽的家园一定在未来等着我们;我也相信,这是金瑞林先生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8438-933280.html

上一篇:《十二公民》:在撕裂中弥合的希望
下一篇:屠猪罗汉
收藏 IP: 113.105.12.*| 热度|

2 蔣勁松 翟远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