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择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jwang989

博文

要做就做破烂王,底层期刊也辉煌 精选

已有 6341 次阅读 2019-9-8 11:17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同事拣了一只纸箱要用来收装编辑部多余的期刊。拙行(本人网名“行不择路”)笑称:“我们编辑部简直成了收破烂的了,期刊没有人要,稿子也是捡来的。”笑罢,心中咯蹬一下:这远远不是自嘲!

几个月前,领导吩咐把多余的期刊免费赠送出去。安排同事去做。拙行的话刚刚开头,同事直接一句:“谁看呀?!”被兜头浇下一盆冷水,心气如土委地,冷凝成了霜花。回到办公室独自神伤,想哭,无泪。

编辑部来稿,要么纸箱一枚,洋洋洒洒,视之尽皆泡沫衬料;要么惨不忍睹,斑斑驳驳,触则全如锈粉浮尘。如此稿件,投到高等级期刊,编辑瞥过一眼,扫第二眼都是浪费。稿件作者因此自知自明投来我刊。受制于稿源稀缺,拙行不敢轻易拒稿,逐渐形成惯例,只要有些工作,有所思考,便请作者并指导修改刊发。如此放宽标准到底线模糊,定然被严谨学者所不齿,期刊不受待见也就不足为奇了。为此上,多年来拙行自惭形秽,做贼一般,不敢以真面目示人。

前段时间,拙行突然对翻新制作类视频兴趣大发,津津有味地观看,孜孜以求地分享。有人垃圾堆中拣来一把斧头,锈迹斑驳,刃残柄朽,一番拆解、打磨、裁截、开刃、上光、配柄之后,锃亮如新。为什么对翻新兴趣大发,一直莫明其妙!写到这里恍然省悟,原来拙行内中早已凝成翻新的潜意识。

参加编辑培训班,听讲打造一流期刊的经验,感觉近在咫尺却可望不可及,又是一番莫名其妙!现在拙行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省级期刊身处底层,本命就以捡洋落拾破烂为生,脚踏实地,翻新废稿,安心做个破烂王才是正途。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美梦而已,当不得真,真命鸭子原本也是世界一员。

大师称,现今的论文多数都是垃圾。哲人称,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省级期刊安心做个破烂王,让废稿得其所哉,卑而不鄙,何羞何耻?

省级期刊身处底层,来稿以基层单位为主。理工科出身的基层科技人员原本先天不足,天生染有写作焦虑症、解释力虚弱症、鉴赏力贫乏症(详见《科研乏力的四大症结》)。我们的教育只是生灌硬填知识,对学生的三症毫无作为,放任其病入膏肓。基层科技人员在校未能治愈三症,工作后缺少机会锻炼减轻三症,只能尽量避免病症发作,能不写就不写。我们的职称指挥棒只看论文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而不管论文本身质量,程序如此花拳绣腿,恶果就是职称论文泛滥。基层科技人员平时逃避写作,晋升职称时才急急忙忙憋文章,低声下气四处求告,既失尊严,又灭志气,论文写作能力则原地踏步。憋出的东西,空话、套话、罗圈话,大话、官话、车轱辘话,满天飞,飞天满,汽车怠速一般,看似加油突突,就是不见思路跟进半步;读时云三雾四,读罢一地鸡毛。这样的稿件,混进破烂堆中绝对是上佳伪装。如此大环境之下,底层期刊不捡破烂都不行。

一个秀才,科举前非常紧张,好像热锅里的蚂蚁,经常提着笔唉声叹气。娘子看不下去,开玩笑缓解气氛:“相公啊,干嘛这么紧张。我看你写文章,怎么感觉比我生孩子还要难?”秀才摇头叹息:“还是你生孩子容易。”“为什么?”“夫人有所不知。你生孩子再难,毕竟肚里有。而我写文章是肚里空空如也。”其实,基层科技人员肚里并非空空如也。闲聊中经常发现,基层同仁谈到工作经验或专业见闻时,常常口若悬河,其中不乏创见,令人兴致勃勃。建议写成论文发表,其人满口应承。事后便不了了之,催问之下则答称三言两语之后就完了,写出来的东西不成样子,羞于出手。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事到晋升职称临头,要硬着头皮憋文章,又认为自己的经验和见闻不值一谈,三言两语凑不出字数,于是放弃己见,反去邯郸学步,要么弄个高大上的话题,填些巧言虚语了事,其实与纸箱无异;要么弄个轻车熟路的话题,塞些陈词旧调充数,其实连绣花枕头都不如。如此现状,现状如此,省级期刊不翻废如新,不翻出作者的真知灼见就失职了。

科技进步,科技成果归根结蒂要由基层科技人员贯穿到生产中,转化为生产力。世间没有尽善尽美,科技成果也不可能白璧无瑕。基层科技人员可以也应该总结科技成果在应用中表现出来的优缺点,特别是不足之处,发表为论文,让研究人员进一步展开理论分析,寻找新的突破口,更新换代技术,表现为科技进步。在长期的工作中,只要走心,基层科技人员总会有所发现,有所创见,也能生出许多经验,更能深刻揭露生产中的难点痛点问题,同样可以也应该总结发表为论文,让研究人员从理论上予以分析,从而更上层楼。这样的论文内容比较琐碎,即使有理论分析,也难称圆满和成熟,难登大雅之堂。因此,省级期刊不能好高骛远,对这类论文弃之如敝履,否则科技进步势必变成空中楼阁。

基层科技人员很纠结:自己不搞试验,没有数据,写论文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虽然论文的关键在创新,但翻新也未必不是创新,因为把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取得进展同样属于创新,这种创新可以是研发新技术,也可以是对常见现象给出的新解释。例如,农语称种子接地气才能发芽生根。拙行解释,地气就是把水源源不断送到种子周围的能力,本质是土壤中的毛管孔隙网络(详见《地气是什么?》)。拙行在陇南角弓镇一带见有被剥皮的大树,询问得知是当地特有的骟树伐木方法,思考后写成《骟树原理与推论》一文。只要观察思考,经常性地利用已知原理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没有试验也可以大写特写论文。拙行近几年的十余篇论文就是这样而来,包括《兰州市园林树种晚霜冻害与国槐霜前疏枝桩橛萌蘖现象观察》《兰州市小叶黄杨冬季失绿褐变现象观察》《粉花刺槐树干颈缩现象调查与分析》《牡丹一种新病害观察与分析》《论文冠果“千花一果”的适应性》《菟丝子开花特性的新发现》《白榆行道树黄斑星天牛择弱隐蔽寄生现象《种胚先期休眠机制猜想与理论探索》《从植物的自花授粉说起》等等,其中后两篇甚至源于几句对话,还有更多的题材以随笔形式自媒体发表,当然还有一批听来的好经验好创见,出于为知识产权所有人保密的考虑只记为备忘录。一些感觉有问题却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往往蕴藏着独特见解,尤其要重视。因为说不清道不明意味着别人没有揭示过其问题,更没有解释过原因。例如,地膜春小麦减产问题,拙行经过十余年才用他感互抑模式假说予以圆满解释(见《地膜春小麦,爱你不容易》)。揭示出问题,提出假说,研究就有了方向,可以设计基础型试验检验假说是否属实,也可以设计生产型试验并行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如果说研究人员是科技大树上的枝叶,用创新理论为技术研发提供知识营养,那么基层科技人员就是扎根于生产土壤的毛细根,吸收总结经验和观察资料为理论研究提供知识养分,身处底层的省级期刊则是其中的根盘,不可或缺。

稿源不足,来稿写作质量差,灰心丧气之中,眼看着期刊日暮穷途。身心俱疲之下,常常想倒行逆施一把,不管三七二十一,来稿就发,搞它个回光返照,最后辉煌。如今重新定位,脚踏实地,安心捡拾破烂,翻废如新,做成一个破烂王,名副其实,才是底层期刊不辱使命的辉煌。

2019-08-31行草于兰,09-08定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631-1197117.html

上一篇:秋日别感
下一篇:理解苹果树离开墙
收藏 IP: 103.232.144.*| 热度|

27 罗娜 代恒伟 王安良 冯大诚 陈有鑑 张晓良 杨金波 杨正瓴 蔡宁 杜学领 李毅伟 檀成龙 赵建民 马军 薛泉宏 刘炜 毛善成 黄永义 王崇臣 罗民 鲍海飞 武夷山 彭振华 刘建兴 刘钢 李东风 国际科学编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