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方向组成的答辩组成员。非正常现象一:变得不怎么看PPT和听讲解。硕士教育越来越不受重视,答辩基本是走形式和玩攻击(导师之间);应了半句话:“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这句话的后半句是“没有考不上的博士”。
非正常现象二:提问老师不按规矩出牌。非正常现象三:答辩越来越像一个茶话会。这两类现象很常见,不按规矩出牌,多提问的老师,大约有两类:一类是和答辩者的导师走的比较近的,多多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容易回答好过关;一类是和答辩者导师有芥蒂或者存心树立权威的老师,提问就刁钻多了,为的可能是打压(我见过一些问题太刁钻,不正常),但这类老师提问常常被插话,就形成了现象三。
非正常现象四:学生导师或课题组成员干预。袒护学生的现象很普遍,原因可能是该生的工作确实做的很差,但平时在实验室非学术类表现好,答辩时老师出力的罩着,不想给其他老师留下话柄。
非正常现象五:对自己学生宽松,对其他学生严格。文人相轻在答辩中表现一样很突出,打狗伤主人脸;学霸类导师最容易表现的很激烈刻薄,也许是为了树立权威;关系不融洽的老师也会,但一般不会请来答辩;但“学术权威”是不得不请的。
非正常现象六:提不出本质和核心问题。实际上很多导师对学生具体做的什么并不清楚,泛泛而问,可能表示自己熟悉并了解该领域,实际上也就自曝其短。
当然,也有一些正常交流和讨论,这次只聊非正常的。
欢迎补充完善!
============================= 关于博主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50-574648.html
上一篇:
从【幼儿园虐童】看当代教育下一篇:
地震应急手册【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