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研是一场“修行”,是一场不断与自我的对话,是磨练意志与修炼品性的舞台,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宝贵人生经历,是承上启下、开创未来的关键时期……
临近八月九月,又一批“研0”学子即将踏上读研的旅程。如何做好读研第一课?如何快速适应读研生活?心态上如何转变?怎样平衡科研与生活?如何与师生相处?如何做好科研?
我想这是每位研究生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经过一年的读研生活,我想我尚且具备了一些过来人的经历,借此机会,为“研0”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经验与建议。
(一)做好规划,保持自己的“节奏”
在还未入学前,“研0”生们会保持着好奇心,憧憬着读研的生活,认为读研真的如他人所说,“硕士随随便便混三年都能毕业”。殊不知,这可能为自己埋下了一个“大坑”。
读研短短三年,一些专业甚至只有两年,也许还未适应融入读研阶段便面临着毕业-实习-就业等问题。尤其是今年刚更新了学位法,在日渐严格的毕业要求与盲审制度下,很多学生不得不面临“延毕”的难题,因此我认为做好规划尤其重要。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规划,才能尽可能高质量读研?有必要去学习照搬他人的成果经验吗?我的答案是:可以学习但别照搬,并要有选择的吸收,形成自己的节奏和体系。
从大的方向来说,研一阶段主要完成必要的课程,学习实验方法与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课题有大致深入的了解;在研二阶段,基本对于研究方向的知识都学习的差不多了,这时候便是出成果的最佳时期,基本愿景是完成一篇小论文的发表;研三阶段,在小论文发表后达到了毕业要求,可以根据老师的要求选择是否外出实习,并完善学位论文……
从小的方面来说,每个人与每个人的学习、生活、科研习惯等千差万别,因此形成自己的体系,保持节奏尤其重要。比如,是否参加学校院系的各类社团与部门?是否承担学生工作?课程选择方面是平均到研一研二,还是研一就尽快修读完成,好开展科研工作?从辩证角度来说,参与学生工作可以提升自己、开阔眼界,也是院系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但这也意味着自己会牺牲一部分时间与精力去开展科研,从而可能造成“延毕”的后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养成“批判性思维”
“研0”生,尤其还未入学选择导师时,往往不清楚未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这时也不必担心,可以先尝试联系老师,再阅读相关方向的论文,了解大致的研究方向;也可以多多阅读读研方面的科普文章,了解研究生教育、课题组运转、论文写作与发表方面的内容,弄清读研的“门道”。
而在入学过后,这时一般已确定好了研究方向,那么我们应该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底气。首先是广泛阅读课题相关文献,从综述到研究型文章,了解每个结果背后的意义和差别;当然,光读文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多走进实验室,了解实验室内的布局、仪器操作、试剂种类等等,多多观察师兄师姐的操作并加以自己的思考,最终会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也会让你在后续的工作开展中游刃有余。
以我所在的专业为例,就本研究方向而言,在一个实验的步骤上来说,在试剂的选择、操作、条件设置等方面就有成百上千的不同组合,选择不恰当的试剂,可能会造成结果的错误分析,从而得到错误的结论。在剂量的选择方面也有讲究,如果某一试剂添加过多,可能导致要分析目标物种被反应,而添加量过低,又不足以排除其他干扰物质,也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可靠。
“批判性思维”源于不断地总结与思考。以我个人为例,在刚进行实验时,我“依葫芦画瓢”,做了预实验,但得到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在查阅相关文献并思考总结后,我又改进了实验方法、试剂选择,在细节上更精进,得到的数据更加完善。此外,“批判性思维”还在于敢于质疑权威,当然这需要我们基于对研究方向大致的了解,比如,文献为什么选用该方法?该方法有什么优缺点?为何选用该条件/试剂/浓度?我们实验室是否有条件开展该实验?
(三)转变心态,戒骄戒躁
与本科不同的是,读研似乎多了一份“打工人”的气息,也更需多一份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这就需要“研0”学生及时转变学生思维,脚踏实地,戒骄戒躁,走好每一步。
最重要的就是在科研方面,尽管在大的方向,可以向课题组员和老师请教探讨,但很多的实验细节和操作都需要你自己把握,因此在心态上不能像本科生甚至高中生那样,老师说1+1就是2。
心态转变,还体现在实验上。比如,在开展实验前需要提前规划好需要用到的试剂,是否需要重新配置,考虑各个操作环节是否有漏洞,如果实验失败了是否还能笑着应对,第二天重新再来。
最后,就是做好科研与生活的平衡,既不能过度科研,也不能过少科研。每天待在工位低效率的看文献,不如多动手做两次实验,思考思考实验如何进行;或者给自己放个假,出去看看城市发展、社会运行等等,更新一下精神状态,让自己保持在高效工作的阈值当中,反而是良性循环。
读研阶段应当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宝贵的经历,希望“研0”学弟学妹们戒骄戒躁,享受读研生活,并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本文图片均由博主本人提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