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写书不易,读书且珍 精选

已有 7335 次阅读 2025-2-3 20:18 |个人分类:开卷有益|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你写的书比大多数书强多了,你看这些书干什么?”寒假结束,从外地回到上海家中,看到门口堆了一堆快递过来的书,我的妻子脱口而出。

而我,能够appreciate图书作者的不易,能够欣赏、珍惜眼前的书。不是每本书都是好书、值得一读的书,但是,写过书的我,知道这个非常不容易。

(一)

book cover.JPG

我曾经写过十几个book chapter。大多数情况下,有学术界人士联系了出版社,写了个book proposal,把编书的活承接下来,把学术专著的大致框架确定下来,然后邀请我或者我以前的导师写book chapter(我以前的导师在当时转而请我写)。

写这种book chapter,其实就是写综述。当时还挺兴奋的,因为肯定能发表,并且能写到我的论文列表。

写book chapter,一般需要一个月时间。基本上是要停下实验,专心地研读文献,然后静下心来写综述,每天基本上工作八个小时。

哪怕在平时把相关文献看过了,在写book chapter之前,看文献还需要一些时间。而进入写作的状态后,每天都能看到进展。过了一段时间,就会感到自己“囊中在握”了。

写完book chapter,修改后,发给编辑。编辑可能在一两个月给出修改意见。修改好之后再发给编辑,book chapter就被接收了。之后,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才能出书。一般需要等待一年,甚至两年。这是因为,我们发给编辑的时候,有的别的章节的作者还没有把book chapter发给编辑。编辑需要等待,我们也被动地等待。更何况,编辑把整本书发给出版社之后,出版社还需要编辑出版,这都需要时间。

(二)

出版学术专著,或者自己写的一个book chapter,究竟有什么用?

年轻的时候,觉得book chapter挺好的。但问题是,这对申请教职、评职称,并没有多大的用处;评审者看的还是原创的科研论文,以及在高档次学术期刊发表的综述。学术界有些人会认为,book chapter并没有经历严格的同行评议(审稿),也不是被SCI收录的,因此档次低一些。

而且,虽然学术专著可以被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具有保留价值,但是学术专著里面book chapter的时效性比学术期刊里综述的时效性差一些,因为学术专著出版周期比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长;也就是说,book chapter出版的时候,就有一点点“过时”了。

book chapter的传播也并没有学术期刊的综述那么便捷。学术期刊有很多是可以在网上下载的(无论是开放获取,还是高校订了学术期刊),而学术专著是放在书架上的,有些电子版的学术专著价格高(一百多美金之类的),高校并没有订购。而且,虽然book chapter可以被研究者在写论文时候作为参考文献引用,但有很多学术搜索引擎并不统计这类引用,book chapter的作者也不知道自己的book chapter究竟被引用了多少次、在哪里被引用。

后来,我就很少写book chapter了。最近的一次是2021年,那时候我已经拖延了一段时间;想开始写的时候,又摔成骨裂了,耽误了写作。真正写作时,又感到写作任务和别的工作冲撞了。于是,整个过程不是特别顺畅。

当时,我陷入了“死循环”:当收到编辑邀请时,觉得自己闲着也是闲着,就答应了。但是,一旦接受了邀请,这就意味着commitment,丢不掉。这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任务,不是写博客那样短平快的事情,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别的任务也会飞过来,这就会造成一定的焦虑和压力。

(三)

2020年7月,成为我们系分管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副系主任后,我决心要推送我们系教材建设。我们系有十多位教师投入写教材,这非常不容易。

平面封.jpg

我能感受到这种不容易,是因为我自己也根据我讲授“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的内容,写出一本书。写这样的书或者教材,难度比写book chapter还要大。这是因为,完整的一本书,工作量大;而book chapter只是一章内容,而且往往是基于现成的文献写综述。写综述的话,往往借用了别人或者自己已经发表的论文里的图,并且也引用了很多文献,实际写的文字并不是太多(三五千英文单词足矣)。

但是我承认,如果一个人写一本完整的学术专著的话,难度和工作量也相当大。

(四)

s33733071.jpg

经历了写书、出书的过程之后,我网购了几本关于图书出版的书,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

出版人邢海鸟写的《如何出版一本书》主要讲如何打造一本畅销书。

他提出:要选好赛道(就是你的书要选定什么领域,好比说是研究生科研技能领域,还是微信营销经验介绍领域),占据天时(比如现在人工智能这么火,可推出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书);要有策划团队的前期介入;要起好书名,还要有图书的封面设计、注意宣传、发挥渠道优势。

邢海鸟还告诉读者:作者出书可以找国营的出版社,但不一定能够被搭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图书公司可以帮助作者联系出版社、修改书稿、反复讨论。

这本书还讲了一些图书“出问题”的案例,给人以警醒。这使我想到:无论是出书,还是写科研论文,都要严谨,还要仔细校对。

(五)

看了关于图书出版的书,再看买到手的别的书,我更加appreciate图书。

s35065800.jpg

看了南方周末编著的《南方周末写作课:好散文的秘密》。这是一本我期待已久的书。之前,我有买过南方周末编著的关于时评写作的书、关于非虚构写作的书、关于少儿写作的书、关于非虚构书籍阅读的书,而关于散文写作的书一直等到今年一月才出版。这本书基于南周书院散文写作课的网课,是几位散文家的讲稿。里面,有李敬泽、周晓枫、李修文、傅菲、庞余亮、塞壬、黑陶的讲解。我觉得这本书对我非常有价值。

世界上有很多种散文的类型。有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有游记,有关于人生哲理的,有关于自己心情的,也有关于自己身体的、成长历程的。这本书的作者们写的经验,只是根据他们自己写作和阅读的经验,isolate(隔离)出部分自成体系的章节;这些内容未必适合所有类型散文的写作。

我看了这本书,也听过网课,觉得“嗯,有道理”,也能够加深对散文阅读、写作的认识;可是,我可能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能还是不会在散文写作上有很大的提高。但是,这样的书,是儒雅的,是有知识有品味的,也是有价值的。这样的书,不同于传统散文教科书那样一板一眼;这样的书,是散文作者长期经验的总结。学习这样的书,我觉得能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71492.html

上一篇:春节时光:在网课与碉堡间探寻生活与真相
下一篇:审稿、改稿与校对清样的那些“坑”
收藏 IP: 218.82.104.*| 热度|

16 王涛 许培扬 王启云 汪育才 宁利中 郑永军 刘进平 信忠保 王从彦 史晓雷 汪运山 曾杰 张红光 刘跃 马臻 胡新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IP: 211.86.52.*   回复 | 赞 +1 [3]汪运山   2025-2-4 20:10
这些书,可能就是人工智能的源头!
IP: 49.5.159.*   回复 | 赞 1 +1 [2]汪育才   2025-2-3 22:19
愚以为  ,作为一名大学的卓越文化人应该争取 或创造条件去  *著书立说*  。个人在校图书馆工作的那段时间,有一点小小的体会就是   在书库的架子上能找到的您是  很值得读者们关注的,具有某种纪念碑意义的文化标识,是一种声望与不朽!向马教授祝贺,向复旦致敬!
IP: 202.120.237.*   回复 | 赞 +1 [1]马臻   2025-2-3 20:19
注:本文的标题由人工智能归纳;本文的内容由本博主(马臻)手工打造。

1/1 | 总计:3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3 1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