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utcrop 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博文

从大学生之殇聊个人信息泄露 精选

已有 12845 次阅读 2016-8-25 10:19 |个人分类:计算机应用技术|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大学生之殇, 个人信息泄露

山东准大学生9900元学费被骗光 心脏骤停离世。即将踏入大学的18岁女孩徐玉玉19日接到一通诈骗电话,结果被骗走上大学的费用9900元。得知被骗后,徐玉玉伤心欲绝,最终心脏骤停,不幸于21日离世。据介绍,徐玉玉家庭贫困,这9900元学费是全家省吃俭用大半年才凑出来的[1]。


这个悲剧直接由骗子造成;而骗子之所以能够制造骗局,就是因为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


个人信息泄露广泛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几乎所有常用广域网的用户,信息基本都被泄露过;包括你我,差别可能是泄露的多少。我多次在各种数据中看到自己注册用户的明文或者加密的密码,写到这里比较沮丧,但这就是现实。


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比较多,但最主要的渠道,应该是个人信息相关的网络系统被黑客成功攻击而导致的泄露。当下的诸多教育、医疗、招生、航空等等信息系统,在专业黑客面前,基本是随意进出。比如安全专家@sunwear(微博)表示:“搞定中国所有航空公司和中航信技术上并没有什么太大难度。”,这也是为什么孙杨的身份证号码几元就能买到、最近火爆的宋X,马X的航班信息能在网上提前播报。所以各种个人隐私信息,通过明暗渠道,在网络广泛的扩散。


个人信息泄露的广度和深度,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但防治个人信息泄露,则是比较困难的系统工程。除了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建设,还需要对其出售、诈骗等获利部分,做出有力的跟踪和打击;都不容易。


延伸阅读

  1. http://news.sina.com.cn/s/pa/2016-08-23/doc-ifxvcsrm2315295.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50-998558.html

上一篇:颗粒缓释肥可能是个创业机会
下一篇:树莓派3使用连接蓝牙
收藏 IP: 183.49.141.*| 热度|

26 郑小康 李延谦 魏焱明 吕喆 陈新 吉宗祥 赵美娣 邵鹏 陆绮 水迎波 刘波 张忆文 杨正瓴 王春艳 张云 zhouwangpu khzh wqhwqh333 xlianggg yangb919 bridgeneer plantcris aliala nm2 sunyang86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IP: 171.209.38.*   回复 | 赞 +1 [17]唐白玉   2018-4-19 14:07
“我多次在各种数据中看到自己注册用户的明文或者加密的密码”?
回复  就是在这些数据中看到我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也被泄漏了
2018-4-19 14:5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71.209.38.*   回复 | 赞 +1 [16]唐白玉   2018-4-19 14:07
“我多次在各种数据中看到自己注册用户的明文或者加密的密码”?
IP: 125.39.16.*   回复 | 赞 +1 [15]王洪吉   2016-8-30 09:15
科学网—物理学中的名人效应 - 王洪吉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6421&do=blog&id=999378
IP: 182.119.32.*   回复 | 赞 +1 [14]张珑   2016-8-28 10:39
主犯都自首了啊,其实这个只要咬定这一起,判不了多久的。出来又是一条好汉。
不能从制度设计上杜绝,这种事情还会发生的。
回复  嗯,引发人命死亡也只是诈骗
2016-8-29 11:2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84.183.106.*   回复 | 赞 +1 [13]nm2   2016-8-26 22:01
但是中国有中国特殊国情,中国人民总体还是打心眼儿里非常赞成泄露个人隐私信息的吧,只要泄露的是别人的信息,而且目的是正义的就行,再违法犯罪也没关系。马蓉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
回复    
2016-8-29 11:2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46.9.241.*   回复 | 赞 +1 [12]陆绮   2016-8-26 21:45
没错,8楼说的就是对的。
网上匿名ID都能找到人,还能跨省追捕,电子金融钱流来流去竟然追不到,简直就是鸵鸟
回复  不下狠心去抓
2016-8-29 11:2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10.77.82.*   回复 | 赞 +1 [11]plantcris   2016-8-26 21:31
现在大家讨论的东西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受整个社会环境影响。银行有问题,教育部门有问题,公安局有问题,你根本找不到什么地方没有问题!
IP: 192.95.177.*   回复 | 赞 +1 [10]魏焱明   2016-8-26 19:41
~~~
[8]张珑  2016-8-25 19:07
1楼好奇怪,现在这个银行卡都是用别人身份证办的,50-100一张。
~~~
如果每张身份证都影印了合法持卡人签名笔迹,都算在黑市卖到遗失的真身份证,开户时有验笔迹把关,能成事吗?
笔迹比指纹更可靠,模仿而不漏破绽的可能性,理论上是零!
IP: 192.95.177.*   回复 | 赞 +1 [9]魏焱明   2016-8-26 19:33
通过本次事件,如果查实银行开户、电信开卡不是诈骗犯本人的实名ID,强烈要求政府将银行电讯连坐,让其被罚得肉痛!
制度本身也要连坐,那是后话了。
IP: 123.15.46.*   回复 | 赞 +1 [8]张珑   2016-8-26 08:07
1楼好奇怪,现在这个银行卡都是用别人身份证办的,50-100一张。

中国现在整体缺乏信用,于是就要求你提供各种各样的证明,然后再各种各样的泄露,然后再加强信用管理。然后再,,,

话说在网上转个贴都能查到,你骗半天钱能查不到。只要不影响社会稳定,这事就不会去做。
回复  骗局产业链了,单点没办法控制的。

不是打击不了,是根本不想狠下来打击。
2016-8-26 09:5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46.9.243.*   回复 | 赞 +1 [7]陆绮   2016-8-26 02:03
如果是转账,美国的银行是可以把这笔钱扣住的,骗子完全拿不走。
回复  取款机或者网银迅速转账转走了
2016-8-26 09:5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46.9.243.*   回复 | 赞 +1 [6]陆绮   2016-8-26 02:02
相关部门对别人提供的隐私信息基本没有任何保护。
回复  有的是没能力保护好,有的是主动卖出
2016-8-26 09:5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46.9.243.*   回复 | 赞 +1 [5]陆绮   2016-8-26 02:01
警察朋友说,现在金融诈骗已经到了犯罪案件发生数的第一位
IP: 183.157.160.*   回复 | 赞 +1 [4]赵美娣   2016-8-25 23:12
最让人无语的是,许多部门都要求用户去做保护个人信息的事情,包括让你设复杂的密码等等,而你泄露出去的个人信息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在办理各种事情时相关部门一定要你提供的。。。
回复  是的,要了信息却保护不好,甚至有内鬼卖隐私,很烦人
2016-8-26 09:5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10.13.124.*   回复 | 赞 +1 [3]yangb919   2016-8-25 20:36
我都知道我前移动机主的信息了,唉
回复  没特别劲爆的信息吧
2016-8-25 21:1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0.249.99.*   回复 | 赞 +1 [2]孙颉   2016-8-25 18:52
叹息啊 ! 个人信息泄露-----
回复  我们的信息泄露太普遍了
2016-8-25 19:5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92.95.177.*   回复 | 赞 +1 [1]魏焱明   2016-8-25 11:26
理论上,骗子用银行账号接受赃款 ,而银行开户实名制使得他无处遁形。既然如此,为何骗子屡屡得手而逍遥法外呢?
如果银行户口实名制空有其名,法理上,银行应该对所有骗财事件负责!遗憾的是,现实不是这样的,银行竟都不担责!
治本的关键是银行实名制100%落实,事实上银行是第一个被骗子用虚假ID开户的受害者,但并无金钱损失,其次才是普通民众成为骗子的受害者,但实打实造成金钱损失。
我的早期文章早就断言,身份证上没有印上本人签名的这一致命弊端,造就了ID盗用、诈骗猖獗。
这么重要的问题不解决,还放卫星搞量子保密通讯,笑话!
《高大上计划歇歇吧,能先把第3代居民身份证计划好吗?》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39914-962325.html
回复  只能说黑色产业链相当成熟完善了,不是某个点的问题
2016-8-25 11:2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17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3 17: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