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贴牛龙菲介绍丸山孙郎思想的文章

已有 5269 次阅读 2007-10-26 13:44 |个人分类:他山之石

杨玲兄在对我“和谐进步更需要发展G型思维”一文的评论中问我是否有丸山孙郎的书,据我所知,他的著作没有中译本(恐怕日译本都不一定有,或很少,因为他完全用英文写作)。

他不是心理学家,是文化人类学家。他认为,文化范型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这是我对他想法的理解和重新表述)。比如,西方文化中当然有少数人能对东方思想发生共鸣,如莱布尼茨,但大部分人跳不出来。反过来也一样。

下面一篇文章介绍了丸山孙郎的思想,转贴过来供大家参考。

陇菲 异质发生学与一般进化论

出处:www.confucius2000.com/poetry/yzfsxyybjhl.htm

就唯物主义的立场而言,整个世界的进化都是物质的进化。尽管在此一般进化(General  Evolution,  Ervin Laszlo,1986;牛龙菲,1987)过程中,物质不断组织成新的系统,突现(emergence)出新的性质。

对于物质进化之不断组织成新的系统、突现出新的性质的事实,给出较为科学解释的理论者,当属日裔美国学者丸山孙郎。他在其1978年发表于美国《理论与社会》杂志上的《异质发生学和形态发生学 —— 通向一种新的科学观》一文(中译文载《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6年第3期)中,提出了一种建立在“第二代控制论”基础之上的“异质发生学”(heterogeneity geneticism)理论,从而为探索宇宙一般进化机制的理论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一、所谓“第二代控制论”

“第二代控制论”,是相对于“第一代控制论”而言的。

第一代控制论,是为了保证行为“趋向于一个终极条件”(转引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典文献选编》,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282页)而特别注重“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的目的论的实用行为理论。在维纳等人的著作中,“‘目的论’一词是用作‘由反馈来控制的目的’的同义词”(同上书,第288页)。而这里所谓的“反馈”,正是指“负反馈”。

美国《科学的哲学》杂志1943年第l期所发表的由A • 罗森勃吕特、 N • 维纳、J·毕格罗合著的《行为、目的和目的论》这篇最早的有关控制论的文章中,他们对“反馈”概念作了明确的限皮,指出:“工程师所使用的反馈一词表示两种不同的意义。就广义而言,它可以表明一个仪器或机器的某些输出能量转变为输入;带有反馈的电放大器就是一例。这些例子中的反馈都是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 重新进入客体的部分输出与原来的输入信号是同号的。正反馈是输入信号的增加,不是去抵消它们。反馈一词也用在比较严格的意义上,它表示客体的行为受到客体在给定时间内和某一相对特定的目标所要保持的误差界限的控制。因此,这种反馈是负的,也就是说,来自目标的信号被用来限制输出,不然的话,输出就越过目标了。此处所用的反馈一词就是它的第二个意义。”(1)正因如此,这篇文章才说:“目的论行为成了受负反馈控制的行为的同义语。”(同上书,第283、289页)

正是从这样一个“目的论的实用行为理论”的基点出发,N.维纳1952年10月7日在费城医学院第12次阿尔华伦加奖金讲演会的讲演《医学中的稳态概念》中强调:“必须存在着一个有效的机制,使得对任何正常状态的严重偏离都会产生一个要把种种条件恢复正常的过程。这个过程所选用的名称叫做稳态(homeostasis)”,“这种机制叫做负反馈机制;它之所以叫做负的,是因为它在演绎中会产生一个可以消除原先误差的效应。”(同上书,第302、303页)

当时,人们没有,也不可能去思考这样一个并无“实用”价值的问题:“如果对正常状态的偏离不能加以纠正,如果原先的误差不能加以消除;而且,这种偏离、误差还会被同号的(即正的)反馈加以超过某种限度的放大的话;那末,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这,在科学和哲学上有什么意义可言?”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地从第一代控制论所形成的封闭论域中解放了出来。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某一系统中的扰动被正反馈所加强、放大并超过一定的限度,它便可能使整个系统的状态发生本质的变化。”这,便是“第二代控制论”的主要论旨。

如果说,第一代控制论所关心的是“如何在变动不居的外环境中保持内环境原先的稳态”的话;那末,第二代控制论所关心的则是“如何在变动不居的外环境中产生一种新的内环境的稳态”。

这样“正反馈”便从一个“破坏性”的因素,转变成了“革命性”的因素。换言之。人们开始看到:“正反馈”不仅有“消极”的一面,而且有“积极”的一面。

在第一代接制论着来,“负反馈”乃是一个向环境(即“外环境”)开放的系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基本条件。换言之,一个有一定边界的开放系统,必须在边界之内(即“内环境”之中)形成一个圆形的负反馈循环回路。才能维持其系统的存在。这种机制,可以如下二图示之:

一、“负反馈 - 自稳”的控制论模型

二、简化的“负反馈 – 自稳”控制论模型 


但是,这种稳态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由于随时随地产生的随机扰动,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其它形式的引体(attracter)会出现”(普里高津:《新的同盟·1986年新版本再版前言》,中译文载《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6年第4期)。在这种情况下,原先的负反馈稳态循环回路,会被一种处于临界点的临界循环回路所取代;而一旦超过了这个临界点,此临界循环回路,便可能会为新的负反馈稳态循环回路所取代,系统便开始进入新的状态。在这里,使系统超过临界点的,恰正是被第一代控制论所忽视,而为第二代控制论所看重的“正反馈”。(参见拙作:《人文进化学 —— 一个元文化学的研究札记》,甘肃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弟190——101页。)

在第二带控制论看来,“正反馈”对于系统而言,有以下三种意义:

第一,将输入不失真放大后输出(必要条件是:放大后的输出,内含负反馈稳态循环回路,处于稳定状态);

第二,将扰动放大,导致输出超过动态平衡临界阈值而失去稳定状态;

第三,将扰动放大到某一个极限之后,使系统具有多种突变的可能而发生分叉(bifurcation)。

此,正如下图所示:

简化的“正反馈 – 自生”控制论模型 

这里要说明的是:“正反馈”之所以发生作用,是和“负反馈的过度衰减”直接相关的。正是“负反馈的过度衰减”,才使“正反馈”成为“不衰减”的。(参见《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典文献选编》,第284、285页)

丸山孙郎正是在这样一个第二代控制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他所谓的“异质发生学”。 

二、所谓“异质发生学”

“异质发生学”,持一种动力的、开放的崭新科学观。在“异质发生学”看来,宇宙的一股进化已经并将继续因为“互为因果的作用产生新的模式,产生异质性结构,并增加信息量”(九山孙郎:《异质发生学和形态发生学》,载《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6年第3期)。

“异质发生学”之所以持上述之宇宙观,是因为:

1、在异质发生学看来,宇宙的一般进化并不具有“固定的目的”、“永恒的方向”。这是因为,“系统内部非常微小的涨落”可以被相互作用的网络放大,从而导致“若干具有相同初始条件和相同网络连接的系统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反之,“不同条件也可以产生相同结果”。例如:尽管在许多动物群体中,都存在着个体之间的信息通讯,都存在着动物体外的物质产品;但是,只有古猿这一支动物群体,才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超出生理局限的体外文明,从而开始了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群体进化、人类文明进化共济、耦合、共生、互利的人文进化(HSCCE,即 Human-Society-Culture & Civilization Evolution,牛龙菲1987)。

2、在异质发生学看来,反馈并不是只有“抵消偏离”的作用:由正反馈(而不是负反馈)放大扰动而形成的“异质性不再被看作是偶然事件、差错、对于平均值的或必然不测事件的偏离”;而被看作“发展、组织结构完善和进化的基础”。

3、在异质发生学看来,在“原因”和“结果”之间,并非只存在着“单向作用流程”。实际上,业已异质化、共生化的诸多存在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环”(九山孙郎,1978)。正是这种类似于“太极循环”(taiji-recycle,牛龙菲1990)的“圆形循环关系”(牛龙菲:《人支进化学》,第108页),导致了进一步的“异质化、共生化和新模式发生的增加”。

4、在异质发生学看来,在宇宙一般进化业已产生的诸存在层次之间,并不是只有“支配关系、隶属关系”;除了“等级性的层次”关系之外,它们之间还有一种“非等级的共生化”关系。例如:产生于物理层次之存在基础上的化学层次的存在,并未将原来的物理层次之存在全部整合起来,在化学层次之存在与未被整合的物理层次之存在二者之间,有着各式各样的非等级共生关系。

5、在异质发生学看来,异质化并不仅仅是“冲突的源泉”,而且也是“共生和互利的源泉。”例如:所谓的“生态平衡”,正是异质存在之生物物种之间的共生和互利。所谓“人文进化”正是指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的共济、耦合、共生、互利进化。

6、在异质发生学看来,诸如物理层次、化学层次、生物层次、社会层次、人文层次之间以及各层次内部之各部分之间,并非只有“为整体服务的分工”,而是存在着一个“异质化、共生化的相互作用网络”。正是这种异质化、共生化的相互作用网络,促进已经异质化、共生化的宇宙巨系统送一步异质化、共生化。

7、在异质发生学看来,所谓进化,乃是一个充满了“不可预先决定的诸多方向”的开放的过程。在此进化过程中,我们所要注目的正是业已异质化、共生化的整个宇宙,如何进一步发生互为因果的作用,并如何进一步地异质化、共生化。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丸山孙郎所谓的“异质发生学”。其思路展开的深层逻辑是:扰动→正反馈放大→异质性发生→共生化网络→扰动→正反馈放大→进一步的异质化、共生化。

但是,不能不指出:丸山孙郎的“异质发生学”,对于“抵消偏离”从而维持稳态之“负反馈”在异质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则有所不足。

三、太极循环·一般进化·大道流行

在笔者看来,正如“正反馈”既可以看成是“破坏性”因素,也可以看成是“革命性”因素一样;“负反馈”同样既可以看成是“保守性”因素,也可以看成是“建设性”因素。

如果说,在一般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如丸山孙郎所指出的:微观层次中的扰动,必须经过宏观网络的放大才能引起系统状态的突变,这种微涨落放大为巨涨落之“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大法礼·余命篇》)的现象的话;那末,在一般进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如第一代控制论所指出的:一个有—定边界的开放系统,必须在边界之内形成一个圆形的负反馈循环回路,才能维持其系统的存在的现象。如果说前者是所谓“阳”,那末后者便是“阴”; 如果说前者是所谓“变易”,那末后者便是“不易”;如果说前者是所谓“信息量的增殖”,那末后者便是“信息量的保待”;如此等等。(在生物进化论中,如果说前者是所谓“变异”,那末后者便是“遗传”。) 

因此,笔者在1990年第30卷国际《世界未来》杂志上发表的英文论文《人文进化学与一般进化论》中,把异质发生的机制,完整地表述为:“微观层次的扰动经宏观网络放大后可能引起系统状态的变化;变化了的系统如有可能在时间的流逝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则导致异质性新事物的现实存在。”并且,使用中国式的术语,把“微观层次的扰动经宏观网络放大后引起系统的变化”,表述为“正反馈自生”(PFAG,即Positive feedback autogenerition);把“变化了的系统在时间的流逝中保持稳定的状态,导致异质性新事物的现实存在”,表述为“负反馈自稳”(NFAS,即negative feedback autostabilization)。

该文强调指出:“单是‘正反馈自生’,或者单是‘负反馈自稳’,都不是异质发生的充足条件。只有‘正反馈自生’与‘负反馈自稳’的因缘和合。才能保证异质性新事物的发生和存在。在时间的川流中,‘正反馈自生’与‘负反馈自稳’不断地在向对方转化,往复循环(recycle),犹如一只旋转不已的法轮,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中国古代道教的《太极图》,正是这个法轮的象征。

因此,笔者在那篇论文中,正式把这种“正反馈自生”与“负反馈自稳”的往复循环,命名为“太极循环”(taiji-recycle)。此,正如下图所示:

 阳往阴来,辐辏轮转,循环无穷的太极循环模型

此“阳往阴来,辐辏轮转,循环无穷的太极循环模型”,可以简化为如下的几种形式:

简易的阳往阴来循环无穷之太极循环模型

简易的变易不易循环无穷之太极循环模型

简易的正负反馈循环无穷之太极循环模型

简易的信息量增值保持循环无穷之太极循环模型

这种异质发生的“太极循环”,正是一般进化的根本机制。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正反馈自生”在发展到临界的极点之后,是返回原先层次的“负反馈自稳”,还是跃迁一个新的层次上的“负反馈自稳”,将完全是随机的。只有后者,才能真正使得异质性新事物发生 - 存在。

这种“异质性新事物发生 - 存在”之“太极循环”的一般进化机制,还可以图示之如下:

抽象的异质发生之一般进化模型

从上图我们所以看出,某一层次的系统,在时间的川流中,会有一些分支的“正反馈自生”,但只有某种可以转化为一个新的层次上的“负反馈自稳”的“正反馈自生”,才能导致系统状态的改变。

在时间的川流中,这种“异质性新事物发生 - 存在”之“太极循环”的一般历时进化,呈现出逐级分化的特点,并有不同层次的空间分布及共生、耦合。当今共时并存的整个世界系统,正是如此而发育、生成的。此,正如下图所示:

具体的异质发生之一般进化模型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正反馈自生”决定了某一特定层次的系统与其它特定层次的系统的异质性;而“负反馈自稳”则决定了某一特定层次的系统在四维时空连续统中的相对稳定的存在。

如果说,丸山孙郎仅仅是用“互为因果环”来说明异质性事物之间的关系,那么,笔者的“太极循环”则是对宇宙一般进化根本机制的概括说明。

所谓“太极循环”的基本模型说明:整个宇宙之一般进化(包括人类发展的历史),既不是纯粹圆形的周期循环,也不是纯粹直线的单向进程,而是以“正反馈自生与负反馈自稳之往复循环”为其常转法轮的不可逆的不息流程。

E·拉兹洛于 l986年,本文作者于1987年分别独立地提出了“一般进化”的概念。在拉兹洛那里,“一般进化论”主要是对“生物进化论”的泛化与推广;而在本文作者,则除了对“生物进化论”的泛化与推广之外,还自有独特的学术背景,那便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有关“大道流行”的先哲遗训。

正如金岳霖先生所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 “道”者,从“走”,从“首”。可以说,“道”便是中国古代哲人通过对于世间万事万物之时间、动态、功能、情势的思考而提出的有关宇宙演化的概念。

从“道”出发,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提出了著名的命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道德经》中有关宇宙一般进化即大道流行之基本机制的天才猜测,确已被当今异质发生学的一般进化论给以证实。 

正是在这个视点上,反观中国道教之《太极图》,便会恍然大悟:它原本并非象征“阴阳的对立与互补”,而是象征“阳与阴”、“动与静”、“变易与不易”、“正反馈自生与负反馈自稳”在川流不息的时间中不停地相互转化、往复循环。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指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正是对“太极循环”这一大道流行之常转法轮的最好说明。

昔先哲孔颖达撰《周易正义》引汉儒郑玄言而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此“阳”与“阴”、“动”与“静”、“变易”与“不易”、“正反馈自生”与“负反馈自稳”之往复循环的《太极图》,正是“异质发生之一般进化机制”的简易而妙绝的象征。

凝视此“太极模型”,想象其往复循环,不由令人思道而默然。

注释:

1、在当今中国社会科学界乃至自然科学界,对于“正反馈”与“负反馈”的性质,常有与实际恰恰相反的误解。如《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所载景天魁、王希如《关于社会系统稳定与调节问题的对话》一文便说:“如果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相符合,就会引起正反馈,行为有可能继续;否则,负反馈则可能导致行为的改变。”事实上,恰与其说相反,使“行为有可能继续”的是“负反馈”,导致“行为的改变”的是“正反馈”。

1990年6月15日撰成
1992年1月19日增补
北京《哲学研究》1992年第5期第69-75页

署名:牛龙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726.html

上一篇:和谐进步更需要发展G型思维
下一篇:快与省――永远的矛盾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