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关于学术性的思考 精选

已有 12280 次阅读 2015-11-24 06:31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关于学术性的思考

武夷山

 

19911120日,我在阅读Science in Context杂志1991年第2期上Michael Otte的文章Style as a Historical Category(作为历史范畴的风格)后,写下了以下感想:

 

学术性的内涵:学术性不是有用性

我们的科技论文统计工作非常有用,但学术性不算强。

1. 历史性

科技史、建筑史等历史研究总归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为什么强调参考文献?为什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是褒义的?因为学术性往往离不开历史维度。

如何发掘新史料?如何用新观点、新脉络去组织已有史料?

(博主今记:对于科学计量学,将史料改为“数据”好了。)

2. 抽象性(不是就事论事,要具备一般性)

例如,国外学者们讨论过“科学与艺术的结构”,就必须抽象。

又如,目前我读的这期刊物讨论“风格”,也必须抽象。

有文学风格,有数学风格,不同学派各有其风格。

科学是否具有民族风格?美国物理学家和德国物理学家是否各有特点?

赵红州主持的学术沙龙曾讨论过幽默:幽默的内在结构,为什么人们感到某事物好笑?赵红州提到解释幽默的同构说、意外说(我们看到一人无端地摔倒会发笑,因为出乎意料,即使我们具备同情心还是忍不住笑);幽默的社会功能,比如罗马尼亚故事片《沸腾的生活》中,工厂领导看不惯一位部下留长发,但他不是当面批评,而是买了一把剪刀送给留长发的工人;幽默的健康效应(对于个体而言)。

以上种种,不进行抽象,就无法讨论。

我参加过关于基础学科评价的国际研讨会,由于讨论的抽象度只处于中等水平,所以会上没有多少高质量的报告。

如何评价物理学科的成果,这样的选题抽象度更低。

若提出“评价学”,试图找出相关共性,从抽象度说是较好的选题。其中可以讨论:

评价指标问题;评价的时间维度(何时评?现在的政府项目都是项目结束后评,算总账;亦可进行中期评估啊,不断提供反馈);评价的成本(评价本来是为了高效地做某事,但评价自身也要花钱,若评价成本很高,则总体(做事+评价)的效益就不会高);评价的客观性如何保证的问题......

3. 方法论

有了好的方法,就可“以不变应万变”。

邓聚龙老师关于灰色系统理论多个领域的应用,第一篇是独创的,后来的几篇创新性不算高,但仍具有学术性,因为他创造的独特、高明的方法保证了学术性。

为什么我们感到自然科学的论文学术性较强?因为讲究实验方法。人文学科则主要靠引经据典。

阐释学方法、列维. 施特劳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方法等,都属于思维方法,是能够自圆其说的。自然科学也需要自圆其说,用外在的实验来验证,就高明无比。

4. 在范式之内工作的成果被认为具有学术性,而新鲜想法常常被“学术性”所排斥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37946.html

上一篇:那是我们求记者报道的年代----日记摘抄(399)
下一篇:两位诗人对科学的不同看法(外一则)
收藏 IP: 106.120.60.*| 热度|

29 姬扬 钟炳 谢力 李泳 王桂颖 赵凤光 谢平 李竞 王淑杰 徐旭东 许培扬 田云川 代恒伟 魏瑞斌 LetPub编辑 姚伟 许文婕 郑学军 孙彧 徐令予 鲍海飞 王启云 李毅伟 张忆文 高峡 贡金涛 ddsers shenlu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