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大学模式新鲜吗?
武夷山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校长Michael M. Crow和该校校长办公室资深研究员William B. Dabars在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季刊2015年春季号发表文章,A New Model for the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y(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新模式),原文见http://issues.org/31-3/a-new-model-for-the-american-research-university。文章主体意思是,为了维持研究型大学的卓越地位,美国的优秀大学对申请入学者学生的筛选越来越严,这就与入学机会的平等性发生矛盾(博主:拿美国来说,黑人进得了名校吗?拿中国来说,农村考生进得了名校吗?)。卓越与平等,两者能否兼得呢?
《福布斯》杂志曾有一篇封面文章说,对于许多美国年轻人来说,如果进不了美国约650所较好大学中排名靠前的大学,上大学恐怕是不值得的。美国约有5000所高等教育机构,而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认可的、较优秀的重点研究型大学只有108所。属于第二梯次的大学有100所左右。本文两位作者认为,美国顶级大学主要从事知识发现与创新,但它们在相当程度上与美国面临的社会经济挑战是脱节的,那么,它们对集体福利做出决定性贡献的能力将越来越弱。
他俩于2015年2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出了一本书,题目是Designing the New American University(设计新型的美国大学)。他们在书中提出的大学新模式的目标是,不仅要产生知识和创新,还要培养出适应性较强的极其善于学习的毕业生,他们在日后职业生涯中能够整合相关的不同学科的知识,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要求,适应知识经济中的种种转型。具体说来,该模式的三要素是:(1)打造专注于科学发现与知识生产的学术平台,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2)向种族不同、社会经济背景有异的各类学生敞开大门;(3)通过大学的各项活动与功能,努力为社会做出与招生规模与国家需求相适应的较大贡献。
两位作者悲叹,全世界到处都在下大力气为适应知识经济而培养人才,而美国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实在跟不上趟。结果,顶尖大学的卓越地位是靠将大部分申请者拒掉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威望靠稀缺性来维持。但如果教育属于公共品的话,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AAU,北美大学协会)的成员是美国和加拿大的60家顶尖大学,其美国成员在2011年的招生总人数才占全美国招生总数的6%。以哈佛大学为例,2014年3月,它从34295名申请者中录取了2023人,录取率为5.9%。既然这些大学的名声放在那里,它们也不会主动做任何变革。据估计,2018年,美国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作者将严重供不应求,数量缺口将达到300万。研究型大学维持目前这种高淘汰率的入学标准,怎么能适应社会需求呢?
有人担心,若增加招生人数,大学的学术水平就会下降。本书作者说,未必。例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也是AAU成员,是一所优秀的大学,其本科生招生规模为6.7万,研究生招生规模接近1.6万,每年研发支出超过12亿美元。在上海交大的大学排行榜上,该校居于全球第28名。作者认为,现在的美国名校只录取了前5%的尖子生,但社会需要将前25%的学生都培养成才。
为什么入学机会平等与学术卓越不一定矛盾呢?因为,第一,有才能的年轻人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群中均有分布,而不是只分布在富人中;第二,要提高国家竞争力,就需要将足够多的教育机会提供给各类人群;第三,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第四,民主制度的成功也与广大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博主觉得,以上论证还有点意思。但要说他们提出的这个模式有多新,我还真看不出来。
没有时间对他们的观点详加介绍了,有兴趣的博友请读该文章原文和他俩的新著。
我对Michael E. Crow的一些观点一向较欣赏,已有多篇博文与他有关:
科幻作家与大学校长的有益交互,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50846.html;
有先进的理念,才有可观的业绩,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40725.html;
知识的极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592.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