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科学与实践中的“准对照实验”
武夷山
社会科学研究中很难设计对照实验,因为人类社会的情况太复杂,极难找到可堪对照的样本。不过,如果我们头脑中有“准对照实验”的想法,至少对于许多问题,在下结论时不会那么简单化。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人们推出一项政策或措施若干时间后,观察一下推出之前与之后相关指标或情况的变化,若是认为相关指标或情况比以前改善了,就认为政策措施有效。多数人也习惯了这一评价模式。这一评价模式缺乏准对照实验的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例如,我们见过许多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区内的企业创造了多么可观的产值和利润的报道,以说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区的成就,这都没错。不过,要真想知道它们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暂不谈)有多高,就要引入准对照实验思想,问一问: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区所占用的大片土地如果完全用于商业开发,例如建造商业楼盘供全球500强公司租用,会创造多少利润?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区所创造的利润减去这个假想的商业开发所创造的利润后为正值,才能反映它们的真正经济效益。迄今,我没有见到任何人这么评估过。
又如,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推出了研发投资税收优惠措施。关于该措施的效果之评估,符合准对照实验思想的,我只见过一项,即美国国会审计总署(GAO)的一份调研报告,完成于90年代中期。他们的调研团队询问很多企业:有了税收优惠政策后,你们的研发投资比过去更多了吗?多数企业回答说:“不管联邦政府是否有税收优惠措施,我们都得做这么大的研发投资,否则没有竞争力。有了该激励措施,我们就能倒找一点钱回来,那也不错。” 换句话说,美国联邦政府想通过该政策来激励企业“更多地”向研发活动投资的目的并未达到。如果简单化地评估,推出研发投资税收优惠措施后与以往相比,企业的研发投资量确实增加了,于是,政策制定者就欢天喜地。而只有像GAO这样做评估,人们才意识到,虽然企业的研发投资量确实增加了,但看来主要并非研发投资税收优惠措施的功劳,而是企业的自发行为。
美国虽然一直实行夏时制,但关于夏时制有没有必要的争论从未中断过。支持者说,数据表明:3月初进入夏令时以后的一段时间,全国用电量确实比进入夏令时之前的一段时间减少了,这不是夏时制的效果吗?具有准对照实验思想的反对者则反驳说:确实,进入夏令时以后,全国用电量确实减少了,但与此同时,数据表明,全国的驾车出行量也明显增加了,节约了电,多耗费油,这能算节能吗?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例子。多年前,据说某地方县班子的主要领导多人出事被抓,一时来不及补充,于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该县处于无领导状态。但就在这一年,该县GDP获得比前几年还要快的增长。假如该县主要领导不出事,他们很可能在年终总结报告中说:由于我们领导有方,推出了什么什么措施,今年GDP比去年增长了多少多少。碰巧有了这么一个准对照实验,我们终于明白:该地GDP增长主要是企业家和人民群众的功劳,与县班子的“领导有方”即使有关系,相关系数也不高。
总而言之,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都多用用准对照实验的思维方式,头脑就会稍微清醒一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