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朱玉伟:爱发明的“带电蜘蛛人”

已有 3266 次阅读 2013-6-28 11:13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朱玉伟:爱发明的“带电蜘蛛人”


 
在高压线上作业的“高空蜘蛛人”。图片来源:中新网
 
■本报记者 谭永江
 
第一次见到“高空蜘蛛人”是在今年4月16日,世界最长的哈密南至郑州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跨越黄河的施工现场。
 
当时,记者颤颤巍巍地在黄河岸边相当于50层楼高的147.1米电力铁塔上,向大河方向眺望,五六个身穿橘黄色服装,被称为“高空蜘蛛人”的线路维护工人,正在横跨黄河的天地间“悠闲”地凌空漫步。
 
震撼,是“高空蜘蛛人”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时隔一个多月的6月9日,记者在河南平顶山供电公司遇到的另一群“高空蜘蛛人”,给记者的第二印象却是震惊。
 
震惊的第一个原因:这是一群“带电的高空蜘蛛人”!
 
电力公司的“高空蜘蛛人”分为两种,一种主要负责新线路的架设施工,其线路尚未通电;而另一种,则是在高压输电线通电的情况下,进行线路的维护与检修。相比而言,尽管都是高空作业,“带电高空蜘蛛人”的工作更加危险。
 
震惊的第二个原因是,这些“带电高空蜘蛛人”在一个叫朱玉伟的老班长带领下,32年间获20多项国家新型发明专利,并且每一项发明都与他们带电的工作有关,准确地说,就是与安全和效率直接关联。
 
逼出来的发明
 
“我经历的事太多了。通过双手,让自己和班上的人都能安安全全地回家,是我从一开始到现在的唯一想法。”
 
朱玉伟的话不假,“带电蜘蛛人”的危险无时不在。
 
记得第一次上线检修,他在铁塔挂上没有闭锁装置的软梯,坐在篮子里,荡向高压线,荡了几次都没有成功,高压线放电的声音噼啪山响,朱玉伟的心七上八下……
 
根据操作要领,越快进入电场区域越安全,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朱玉伟动了改进工具的想法,发明了独角梯进出强电场法。这种梯子能分节、可长可短,作业者可以随时调整进出强电场的间距和时间。
 
该发明一面世,就受到“蜘蛛人”们的喜爱,迅速在行业内推广,并于1989年获得了河南省电力系统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和华中网局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以前的软梯没有闭锁装置,挂到高压线后,遇到大风容易脱钩坠落。”朱玉伟巧妙地运用自行车刹闸的原理,设计了“自动闭锁软梯支架”,从根本上解决了脱钩坠落的安全隐患。
 
当发明成为欲望
 
朱玉伟没有想到,自己在工作中解决的难题,能给整个电力行业带来这么大的好处。第一次被逼出来的发明想法,后来成为了一种发明欲望,一发不可收拾。
 
有人拧掉电塔的螺丝,偷盗三角铁,经常造成铁塔倒毁。朱玉伟就发明防盗螺丝,让盗窃者抓耳挠腮“费力不讨好”;看见工友们“扔石头穿线”——将绑上细线的石头带着工具,人力扔过高压线,他就将弓弩和钓鱼的线轮结合起来,几十米的高压线轻松穿越;鸟儿在铁塔上做窝影响输电安全,朱玉伟就从废品堆里剪一节废电缆,做一个半球形朝天刺,安装在电塔的节点处,严肃地告诉鸟儿:“这里危险!快搬家吧!”
 
河南电力公司为此干脆在2010年10月,成立了第一家以工人为主体的“朱玉伟劳模工作室”,全力支持他们的发明创造。
 
朱玉伟身边便“堂而皇之”聚集起36人的团队,“遥控飞车”、“便携式手摇绞磨”等小发明、小创造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发明是一种态度
 
朱玉伟今年54岁,1981年从南阳电力技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平顶山电力公司线路工区一线工作。最近,他刚刚获得公务员政府特殊津贴,是河南省20万电力职工中首位获得此殊荣的一线员工。
 
朱玉伟先后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6项,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仅2010年至2013年间,就参与完成科研项目14项,是带电检修高级技师、国家电网公司技能专家,曾获得“平顶山一线技术英杰”、河南省电力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平顶山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冯政协感言道,相对于一些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朱玉伟的学历并不高,但低学历不等于不敢创新、不能创新。
 
朱玉伟的发明是一种踏实的创新,对工作有直接的帮助,这是一种难得的工作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这份扎实的工作态度和坚持,发明、创新便无从谈起。
 
《中国科学报》 (2013-06-28 第7版    学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03452.html

上一篇:神奇的“set”
下一篇:[转载]朝胜观察:网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1 刘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