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HC的粒子物理学家们像公社社员
武夷山
2010年3月2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了Zeeya Meradi的报道,Physics:The large human collider(物理学:大型人群对撞机,博主:这个标题是化用“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说法来幽一默。原文见http://www.nature.com/news/2010/100324/full/464482a.html)。文章说:
奥地利著名科学社会学家Knorr Cetina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来观察、研究这里的物理学家已有多年。具体说来,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旨在捕获希格斯粒子的ATLAS团队刚成立的时候,她就将这个团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了。
她发现,这里的结构不像产业,不像政府,而像一个公社。粒子物理学家们一个个高高兴兴地离开自己的家,捐弃自己的个性,来到这里为一项更伟大的事业而工作。确实,该实验室的地址属于国际性的领地。在此工作的Bertolucci说,连瑞士警察都不可以入内抓我们的。他说,各国科学家到这里来,其感觉不是出访一个国家,而是回自己家了。
在ATLAS项目的初期,不同群体递交关于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设计方案。不过,CERN不是采用一个专家委员会来从中选定一个方案,而是将参与各方的设计方案都打回去,让各方重新测试其设计方案,直到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某一方案。这样做,是为了避免闹不团结。
这样的做法,肯定要耽误项目的建设速度。LHC比原计划晚了10年才建成。
在这里,实验的负责人叫“发言人”。确实,发言人也不可能用独裁方式强行推进一个决策,因为来此参与实验的物理学家们是各国的大学聘用的,不是CERN聘用的。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历史学家John Krige说,虽然用“公社”这个词来描述这里的物理学家群体,但是,建设LHC不同元件的群体之间还是存在组织化的竞争的。
在这里,关于实验结果的论文必须将所有参与者的姓名都署上(动辄上千人),按照作者所在国家的字母次序排序。这种做法与生物学领域完全不同。例如,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发表的一篇论文(doi:10.1007/JHEP02 (2010) 041),作者名单就长达15页,共有2200多名作者。这篇文章,在内部评审修改的过程有好几个月,投到期刊编辑部后,外部评审只用了4天。
美国费米实验室曾有科学家在个人博客上率先披露实验成果的事,而事先未经参与合作的各方的同意。粒子物理学界是鄙夷这种做法的。
2010年,在德国科研基金会(DFG)的赞助下,有二十多位科学史专家、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要共同研究LHC,他们的兴趣点是:在这样一个超大型的项目中,知识是怎么流通的。
在这里,一些科学家常做噩梦,梦中,自己的行动导致了项目的失败。他们倾向于把LHC的毁损看成亲爱的家庭成员的去世。别的领域的实验科学家似乎没有这样的感受。
博主:LHC是个较典型的科学自治范例。这样的自治模式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个领域,但它毕竟是(或至少是)科研生态中的一个珍稀品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