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梁秀清老中医(已故)80年代谈脉诊

已有 46259 次阅读 2012-8-1 06:35 |个人分类:中医国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80年代, 老中医

梁秀清老中医(已故)1992年谈脉诊

武夷山

 

1992年,我有幸在北京聆听了山西老中医梁秀清的一个报告,并目睹了他现场诊脉的过程。他确实连患者哪个部位做过手术都能凭把脉判断出来。若不是亲眼所见,恐怕实在难以置信。

听报告那天,梁先生散发了一个简短的文字稿,我照录如下:

学脉心得

各位领导、专家、教授、学者及同仁你们好:

承蒙领导的关照,今天我有幸和大家坐在一起,来交流切脉诊脉的经验。下面我向大家谈一谈练脉的体会。

脉诊,是祖国中医学宝库中的一项璀璨夺目的明珠,熟练地掌握和准确地运用它,对于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学的优秀传统,对于保护人类的健康都具有重大意义。

脉诊,可以帮助我们考察人体气血运行的状况,了解人体阴阳盛衰的变化,掌握内脏生理功能正常与发病的关键,为进行准确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14岁起,我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练习脉诊,每天天不亮便起床开始看书学习,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我便把《濒湖脉学》、《王叔和脉经》等几家脉学专著学完了,我跟随父亲边学习、边实践,了解了二十八道脉的每一道脉的运行规律,明确了有病与无病脉的变化。

人的血脉与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如:河流就像大地的血脉一样,它每年都随着季节的交替、气候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着;掌握了河流的规律,人体血脉的变化规律也就容易掌握了。在《濒湖脉学》、《王叔和脉经》等几家脉学专著中都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平脉的记载,但没有详细介绍这四种脉象的交接点,于是我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每一个事物,手触自己的脉搏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七年的摸索,终于悟出了四季脉的交接点和瞬息变化的时间,在临床实践中反复试验,对于诊断五脏六腑、气血经络的异常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发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那天记了不少笔记,但笔记本找不到了。他的报告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X光机、CT等医疗设备都很好,但农民用不起啊,用我的诊脉方法,也可以发现别人借助医学仪器才能发现的问题,这才能为农民服务好。”真是大爱之人啊!

下面是从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郭博信先生一篇文章中摘录出来的几段话,其内容与我亲耳听到的梁秀清先生报告的内容很像,故直接转发一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4f22260100e04t.html)。(说明:在我保留的《学脉心得》一文中,说14岁起学医,而郭博信先生说梁先生12岁学医;《学脉心得》说摸索了7年,郭先生的记录是3年)。

 

我社曾出版过一本《肿瘤治验录》一书,作者梁秀清是一位祖传九代老中医。20世纪70年代末我与他相识,当时他住在山西侯马市侯马村一间普通的农村小屋里,与众不同的是,他看病时总是边号脉边画出患者全身五脏六腑简图,然后标出何处有病、何处疼痛、何处不适,乃至肿瘤的大小良恶部位,身上几处刀口,妇女生育几胎、流产几次,等等,皆一一标明,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交给患者看对不对,要紧处才问上几句,并详细告诉患者致病之由,由于语语切中要害,患者非哭即笑,甚则拍案称奇。此情此景,远胜过电影神医喜来乐!患者来自全国23个省市以及海外日本、新加坡等地,他的门前虽未挂任何行医招牌,但每日车水马龙,极一时之盛。国内各大媒体均作了采访报道。
   
中医的脉诊竟如此神奇,真不可思议!我非亲身亲历,实不敢相信。后来我同他多次交谈,才了解到,他12岁时父亲就让他开始练习梁氏诊脉法。这梁氏诊脉法,颇有一部分《难经》脉法,如练习一呼一吸脉行六寸,练久了就能计算出脉行至何处有异即何处有病;练浮取、中取、沉取则是按《难经》上说的往三个指头上粘豆子逐渐加码。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是四季平脉,父亲对他说,只有掌握了平脉才能摸出病脉。然而,初学脉时父亲不让他摸人的手腕,而是让他去摸河里的水。父亲说河流好比大地的血脉,它四季四时(早午夜晚)的变化,犹如人脉的变化,掌握了河脉的变化,有助于掌握人脉的变化。乍暖还寒的初春,他把手插进河水中摸着固定的绳子细切春弦;金风送爽,他一手举着麻雀,一手轻扶雀背,闭目体会秋毛;炎夏他头顶烈日摸着河水练夏洪;冬天他砸冰伸手到河水练冬石。他天天摸着自己的脉搏,体察脉的瞬息变化,每当季节变换的日子,哪怕是半夜,他也摸着自己的脉体会几点几分几秒脉丛一个季节的形状突变到另一个季节的形状,为此他整苦练了3个寒暑才掌握了梁氏诊脉法。经过多年的实践,他又有了创新,才达到后来这样的境界。他准备写一本《梁氏诊脉法》以传后人,可惜他于10年前突然去世,未能如愿,这使我引为终身的憾事!现在留在世上的只有他写的《肿瘤治验录》(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一书。
  由此我感悟到,中医虽有四诊,但脉诊的重要性远胜于其他三诊,难学程度也远胜于其他三诊。正像梁秀清所说:中医离开脉诊,如盲人夜行,有了它就心明眼亮,在夜航中如见灯塔一般。他看病的诀窍主要是凭脉诊而兼顾其他三诊。记得某年夏天,在市人民医院有一住院的青年男子,高热20多天,遍请中西医学专家会诊无效。我随梁师同往迎诊,见患者困顿已极,势近垂危,虽三伏天还身穿军棉大衣,可见恶寒之重。梁秀清诊完脉后(脉浮取濡数、沉取有力),观其舌苔白厚,中心燥黄,断为受暑湿之热过重,予生石膏200g、滑石粉100g,佐以芳香化浊、滋阴解毒、扶正祛邪之品,两剂而热退出院。此病若非精于脉诊,单凭望诊很容易诊断为阳虚,无怪乎《素问》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597797.html

上一篇:非设计的发明
下一篇:LHC的粒子物理学家们像公社社员
收藏 IP: 219.142.243.*| 热度|

36 钟炳 蔣勁松 刘艳红 许培扬 刘洋 李伟钢 李学宽 张天翼 陆俊茜 郑永军 李本先 吉宗祥 吕海平 胡想顺 张华容 赵凤光 韩健 刘淼 柏舟 王号 王春艳 陈理 吕乃基 张焱 苏金燕 刘钢 anonymity zhanghuatian xqhuang zyqlwx anran123 xu910816776 crossludo luxiaobing12 jlx1969 MassSpec168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