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古代智慧助解今日发展难题

已有 2927 次阅读 2011-12-12 14:14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工程院 |文章来源:转载

古代智慧助解今日发展难题
 
本报见习记者 甘 晓
 
站在《清明上河图》前,今年刚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如松仔细欣赏这幅闻名世界的画卷。
 
和艺术家的眼光不同,这位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最大的感受是——“当时的‘超大城市’开封人口密集、商业繁荣,但是人类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王如松对《科学时报》记者说:“八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城市人口比例已高达49%。城市化进程以每天建成250栋楼房和200公里高速公路的速度飞快地推进。大量证据表明,城市化进程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对于快速城市化的危机,我们已经认识得足够清楚。是时候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办了。”
 
古代智慧的力量
 
在《清明上河图》中,王如松发现,除了建筑、河流之外,绿化带是当时城市的“肺”,而湿地则是城市的“肾”。“这样,自然环境和人类文明自成一体,达到和谐的程度。”
 
这恰恰符合阴阳、五行、中庸、风水、无为等观念,折射出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因此,王如松提出,以“复合生态控制论”来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这套理论强调开发可持续资源,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建立物质的可再生机制,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及进行时间、空间的整体规划等观点。”王如松说。
 
其他科学家也从中国山水画中得到灵感。近日,在江苏召开的SCOPE—ZHONGYU环境论坛暨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会议上,英国兰卡斯特大学高级创新研究员李红告诉《科学时报》:“在山水画上,人永远很小,依靠着巨大的山和浩瀚的水。但现在的图景却与此大相径庭。”
 
李红指出,中国人讲究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对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农业大学加拿大访问学者Tony Fuller也提出,中国两千年来形成的农业文化遗产为我们今天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良好的案例。他认为,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系统至少持续了两千年,在这个过程中,人和自然都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
 
Fuller说:“最重要的是,人们应当从这个案例中开始反思科学技术到底为人类带来了什么。”
 
借鉴,绝不是回到过去
 
早在几年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已经凸显出严重的“城市病”问题。由于交通拥堵带来的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城市空气遭到破坏。而工业集中则带来持久性的污染物,威胁人类健康。
 
尽管如此,学者们仍然认为,城市化是未来的趋势。
 
中科院生态中心研究员吕永龙向《科学时报》表示:“向过去学习绝不等于让我们回到过去!”他强调,过去的生产力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向过去学习的应当是理念。
 
在吕永龙看来,整体观就是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例如,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大多参照风水和实际利用要求设计。而在城市快速扩张的今天,新建城区反而遇到自然灾害积水严重。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建筑耗能“霸占”了我国一半以上的碳排放,占全世界的40%。
 
“城市化不仅仅是修楼房。”吕永龙说,“在南方,许多城镇看起来修得很好。但是,高污染产业、混乱的市政管理让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非常坏,很快就将不再适合居住”。
 
对此,王如松也忧心忡忡。“太湖边上那些乡镇企业所创造的价值,远不足以弥补如今太湖治污的投入。”
 
而在城市生态受到极大关注的同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发东则提出,农村地区是城市化进程更大的受害者。
 
“在城市里,生态环境受到更多的监督和关注,有害物质排放却累积到下游,给农村地区造成很大的环境压力。”他指出,农村其实也应该纳入城市化的整体规划。
 
《科学时报》 (2011-12-12 A2 综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517647.html

上一篇:[转载]朝胜观察413:越
下一篇:[转载]“设置反方”对科学决策很重要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5 吴吉良 陈筝 赵凤光 宋瑜 王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