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夷山
瑞典隆德大学“学习型经济中的创新、科研与胜任力研究中心”的Bjøm Asheim等学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国际创业与创新管理杂志)2007年2/3/4/5期合刊发表文章,Constructing knowledge-based regional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打造基于知识的区域优势: 对区域创新政策的启示)。文章说:
有三类知识基础。
第一种是分析性知识。基于这类知识求发展,就是要通过创造新知识来创新。这样的创新往往需要强调演绎过程和形式模型,强调公司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主要依赖编码知识。
第二种是综合性知识。 基于这类知识求发展,就是要通过应用现有知识或新颖地组合现有知识来创新。这种创新往往强调归纳过程,强调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互动式学习。主要依赖内隐知识。
第三种是符号知识。基于这类知识求发展,就是要通过以新方式重现现有知识而创新。这种创新强调重在对现有习惯做法的重新利用或对之发起挑战。创新思路往往来自于专业社群内部的互作用,来自于向青少年文化或街头文化(即所谓“fine” culture)学习,(博主注:“fine” culture这个词很难翻译。fine art是美术,原意是高雅的艺术,而街头文化与通常理解的高雅文化是对立的,故“fine”上加了引号。但是,街头文化的先锋性、创新性、率真性自有其特殊的“雅”精神在。所以,我试图将其译为“搞雅文化”。不是高雅,但是要向着某一种“雅”的方向搞一搞),来自于与“边缘”专业社群之间发生的互作用。主要依赖于内隐知识、工艺和实践技能以及搜索技能。
作者举例说:发展汽车业和食品业,就需要较多地依靠综合性知识。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和制药业,则需要较多地依赖分析性知识。这四种产业都落在“分析性知识-综合性知识”维度上。而发展电影业和广告业,主要需要依赖符号性知识,这两种产业落在“综合性知识-符号知识”维度上。
至于“分析性知识-符号知识”维度上有哪些产业,读者您能举例吗?
博主:在我国,当提出“支柱产业”概念的时候,各省市自治区搞的支柱产业是高度趋同的。如今,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口号,各省市自治区拟发展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再次高度趋同。造成这种趋同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没有好好分析自己的资源基础和知识基础。因此,本文对于中国的现存问题具有特别的启示意义。
顺便说一句,一个个体主要靠哪种知识吃饭?也值得好好考虑。现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取向是过于看重分析性知识。这种主导价值观念把不少年轻人给坑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0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