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东西方科学看法大不同

已有 4670 次阅读 2010-12-13 22:27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按:Nature杂志记者曾对我进行电话采访。刚才碰巧看到《青年参考》网站的以下中文消息,其中含有对我的采访内容,才知道他的报道应该早就发表了。迄今我还没有看到英文原稿。)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10-11/05/content_3914257.htm

2010-11-05 13:56

 
 

  科学是一种国际共通的语言。然而世界各国对科学与科学家的态度又如何呢?英国《自然》杂志与其同一集团的附属刊物《科学人》杂志日前进行网络调查,试图了解对科学有认识的人有何国际差异。他们在网络上一共调查了超过2.1万名《科学人》杂志及其18国语言翻译版本的长期读者。尽管这些读者阅读的是同样的科学杂志,对科学也有许多相同想法,然而在某些热门而敏感的议题上,意见却大相径庭。

  东亚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差异最大。举例来说,共有30%的日本读者与49%的中国读者,对进化论解释地球上物种多样性的观点,有合理的怀疑。相对地,在世界其他区域持此观点的顶多在10%左右。

  日本与中国的受访者,对宇宙起源的学说也有较多的怀疑。1/3的中国读者认为,科学家不应与政治有牵扯,世界其他区域持相同意见者仅有10%。

  不过,由于调查方法不算严谨,所得结果还难说是定论。国家间的调查并不均衡,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的受访者达数千名,日本仅有1195名,中国则是269名。尽管如此,这项调查仍颇具价值,显示具有科学识读能力的公众,其想法不见得会与科学家一致。

  许多调查项目的结果普遍与预期相同。受访者都认为,科学家普遍比其他公众人物值得信赖,投资科学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很重要,同时也认同动物实验的必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去年年底爆发了气候门事件争议,气候变迁也出现地域性的差异。调查结果指出,大部分受访者对人为因素造成全球暖化的说法,持日益相信的态度。

  那么,应如何解释日本与中国读者对进化论及大爆炸理论的质疑呢?一些受访科学家认为,亚洲受基督教创造论的影响有限,神道、佛教等亚洲传统哲学思想对物种起源有不同于进化论的一套解释,受访者的怀疑可能因此而生。

  由于调查问卷中关于进化论的项目,是问受访者对进化论的解释能力是否有任何疑虑,或是否所有证据都支持进化论一说,也可能造成受访者相应的谨慎保守。日本人类学家加藤和人说,许多受访者说有怀疑的空间,并不代表他们相信创造论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表示,关于进化论的问题在中国受访者中也引发了一种自然且健康的怀疑。毕竟,对所有事物抱持一定的质疑态度,是科学家的重要品质。即便是物理学界,对宇宙的起源也争论不休。他更指出,受访者往往会揣摩问卷的目的、设计者想要的答案,若受访者表示没有疑虑,容易造成不够开放、无法接纳多元观点的印象。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科学传播与公共政策专家舍费尔表示,受政治氛围的影响,西方受访者对科学和科学家的支持往往十分明显,尤其是在美国,二元对立的政治环境,使一般民众对气候变迁、干细胞等议题不是支持就是反对。舍费尔认为,这样的思维限制了理性论辩的空间。

  舍费尔认为,这次的受访者与一般普查的抽样结果不同。

  此前对美国一般民众的调查,有26%的受访者认为,进化论可以解释地球的众多物种生命,而此次《科学人》杂志进行的调查,87%的美国受访者表示所有证据都支持进化论。

  武夷山指出,语言上的细微差距也会影响调查结果。中国受访者与西方受访者无异,认为科学家应针对科学政策提出建言,也赞成其参与相关的公共辩论,在科学家知道什么对公众最好这一项目上,中国受访者甚至更加认同。然而,其中却有29%强烈赞同科学家应与政治保持距离。武夷山指出,这是因为政治一词在中国普遍具有负面意涵,并不代表科学家对政治无所贡献。

  此外,269名读者的回应也欠缺代表性。武夷山表示,中国有13亿人口,200多份问卷调查,相较之下份量还很不足。此外,美国受访者不仅数量较多,有4779位,同时涵盖的年龄层与职业也较为多元。相较之下,中国受访者年龄平均为35岁,相对年轻,同时以自然科学家为主。

  舍费尔指出,尽管这项调查的方法不够科学,其结果仍值得玩味,对中国受访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年轻知识分子认为科学才是推动政治的主力,迥异于一般人对中国的印象。

  (::台湾《知识通讯评论月刊》96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93278.html

上一篇:[转载]中医药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下一篇:新自由主义思潮对科学事业的损害
收藏 IP: .*| 热度|

6 杨学祥 刘进平 王号 李学宽 李泳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