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事物的三种视角
武夷山
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州立大学的H. A. Linstone教授是著名未来学家,他1975年与人合编的著作《德尔菲方法》已经被引用了1500多次。Futures杂志2002年3-4期合刊发表了他题为Corporat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the long waves(团体规划、预测与长波)的论文,文中他概括了观察事物的三种视角的各自特征,很有启发性:
|
技术视角 |
组织视角 |
个人视角 |
世界观 |
科学或技术 |
群体或机构 |
个体或自己 |
目标 |
解决问题 |
行动、过程、稳定性 |
权力、影响、威望 |
系统关注点 |
人工构造物 |
社会的、制度的事物 |
遗传的、心理的事物 |
伦理基础 |
笛卡尔逻辑、客观性 |
公正、正义 |
道德性 |
理性基础 |
科学、还原论 |
群体共享的环境 |
个人环境、情感 |
探究模式 |
观察、分析、最优化、模型化、因果性 |
共识、讨价还价、满意化、议事日程、问题下放 |
直觉、学习、挑战-回应、少数人的创造力 |
规划视野 |
长远 |
适度贴现 |
多数人属于强贴现类型 |
对不确定性的态度 |
注意到不确定性 |
利用不确定性 |
不喜欢不确定性 |
交流方式 |
技术报告、吹风(briefing) |
内部语言、觅母(memetic)观念、传播 |
个性化的方式,领袖魅力对于有效地领导至关重要 |
可接受什么样的风险 |
逻辑完整、可公开评估 |
机制上兼容、政治上可接受 |
时空遥远 |
场景类型 |
发生概率较大(probable)的未来场景 |
希望发生(Preferable)的未来场景 |
有可能发生(Possible)的未来场景 |
准则 |
分析(可重复) |
价值(可解释) |
形象(plausible,说得过去) |
导向 |
探索(外推) |
规范 |
愿景式的 |
模式 |
结构的 |
参与的 |
感知的 |
创立者 |
思想库团队 |
利益相关者 |
个人 |
博主:我国的多数人,包括科学家,只掌握或习惯于一种视角。社会中的不少冲突,其实就是“一根筋”的思想者与行动者(只有一种视角的人)与其他视角的观察者的冲突,他们认为其他视角都是错误的、落后的、不理性的。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能理解三种视角,并能够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否则,决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在我国,技术视角在很多决策过程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洛杉矶时报》5月5日的一篇文章为什么最后说“中国人不需要身价不菲的科学家,而是需要一套崭新的科学运作体系,还有1000万名文科教授”?(见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1276)其实质,是批评我国只注重技术视角,而忽略了其他视角(他用文科教授来代表了)。这一批评还是很有见地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4 0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