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美国科技政策界五大热门话题(下)(1989)

已有 597 次阅读 2025-1-11 07:40 |个人分类:图书情报学研究|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美国科技政策界五大热门话题(下)(1989)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1989年3月31日)

 

四、提高科技教育的质量是加强竞争力的基础

加强科学教育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好几年。现在,重视教育可以说是全国的共识。最近,美国科学促进会的项目主任理事会建议,在促进会宪章的“目的”一条里,要明确加上“推动科学教育”几个字。一般人都不愿多交所得税,但在一项民意测验中却出现了这样的结果:73%的人同意联邦政府增收所得税以支持教育。

1、 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下降引起极大忧虑

教育测验服务处根据1986年的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美国17岁的中学生中只有7%的人基础较扎实,将能应付大学阶段的课程。50%以上的人由于科技知识太缺乏,将不能胜任需要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作。另据估计,美国部队新兵中约1/4看不懂安全操作指令。

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过分强调自由,中小学里科学课程经常不是必修课。另外,美国人非常重视通过科学博物馆、科技中心等场所的活动来提高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一方面,这种寓教于乐的做法是可取的;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美国教育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因此特别依重于兴趣的培养。最近6年,入围西屋科学天才奖决赛圈的60人中,父母为外国人或出生于外国的美国人的占33名。美国青少年天资并不差,这一惊人的比例主要反映出,美国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严,不少美国中小学生缺乏刻苦精神。总之,培养兴趣与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国会一项法案拟在1989年将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支持经费从前一年的8000万美元提到1.5亿美元。但是,教育上的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2、 美国本土的高级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现在,美国工程系科的大半研究生是外国人。35岁以下的助教中有60%是外国出生的。在许多联邦政府实验室,长期工作的外国访问学者人数接近甚至超过来自美国工业界和大学的访问学者的人数。

获得工程学士学位者,90%是美国公民,然而,获得博士学位者中,美国出生者只占41%。美国人不愿读高级学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济考虑。持有工程学士学位者在公司谋职,起始年薪一般在3万美元上下。而如果再苦读几年书以获得博士学位,这几年的经济损失不说,获博士学位后再就业的起始年薪与学士毕业生相比也不过多几千美元。早参加工作的人,此时很可能已提升了。美国大学生急于就业是整个社会注重短期收益这种文化心态的一种反映。

今后若干年,由于人口变动趋势,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将更满足不了各行各业的需求。因此,美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依赖外国出生的科学工程人才。事实上,赴美留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留在美国,获博士学位者留在美国的占60%。

为了吸引更多的美国学生读高级学位,国会一项法案准备在1989年将政府资助的研究生奖学金总额从前一年的1.15亿美元提高到1.5亿美元。

3、 科学教育既服务于短期目标,也服务于长期目标

科学家们认为,加强科学教育不仅有助于实现提高竞争力的短期目标,更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健全的现代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科学教育的重任,在教育界和科技界是义不容辞的。除此之外,工业界人士也开始参与加强科学教育这一共同任务。

帮助科技人员更新知识,是科学教育的又一重要方面。现在,技术进步速度很快,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据国家工程科学院估计,在1986年,软件工程师的技能的“半衰期”是2年半,电气工程师的“半衰期”是5年,机械工程师7年半。这就是说,经过2年半、5年或7年半,这三类工程师所掌握的技术有一半将过时。很多科技人员有强烈的不断学习的要求,因此,由技术学会、大学、公司等开办的为时半天至一周不等的各种短训班十分风行。

 五、关于知识产权的一些讨论

在里根总统1988年年底签署的综合贸易法中,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条款主要就是关于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新法令下,只要厂家证明进口商品有侵权行为,就可以要求禁止或部分禁止这种商品的进口。第二,美国工艺专利的持有者可以控告剽窃其专利进行产品制造的外国公司以及将这些产品销售到美国来的外国公司。综合贸易法还要求今后的双边科技合作交流协定要确实保护好知识产权。在美国国会,一致同意某项法令的情况不多见。然而,半导体芯片保护法就获得了一致通过。

在知识产权领域,也不断有新问题出现。软件究竟以何种形式保护为好?专家们至今莫衷一是。关于生物技术产品的保护,意见分歧更大。

 

 (下)(武夷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68304.html

上一篇:浮针疗法发明者符仲华教授呼吁在更多的医院设立肌肉科
下一篇:未来学的发展历程(二)
收藏 IP: 219.143.174.*| 热度|

9 尤明庆 刘进平 雒运强 王涛 郑永军 钟炳 晏成和 刘跃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4 0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