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给研究生的忠告

已有 16943 次阅读 2009-2-4 07:36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给研究生的忠告

武夷山

 

我已经带了几十个研究生了,有一些深切的体会,发现许多研究生有一些共性问题。下面,针对这些共性问题,给研究生们一些忠告。我姑妄言之,有兴趣者姑妄听之。

 

一、论文的创新点表现于何处?

这个问题最大,首先说。我知道,有些研究生根本就没有以科研为志业,读研究

生就是为了捞一块敲门砖。但是,为了敲门敲出一些动静,这块砖总得有些分量吧?换句话说,即使拿到学位后就一辈子不搞研究了,在研究生阶段也不能混,也要把学位论文做好。

对于硕士学位论文,“创新”的要求不宜提得太高。所谓创新点,无非表现在理论或实证两方面。表现于理论,可以是提出新概念(可以是小概念)、发现新现象(可以是小现象)、引入新方法、构建新模型、改进旧模型,等等。表现在实证,可以是搜集新数据、从一个新的角度或采用新的方法去分析新数据或老数据、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等等。

我认为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不算强,因此我带的研究生,做实证研究选题的多。当然,学生有志于理论探讨,我会坚决支持,但可能给予的指导相对有限。我注意到,一些做实证研究的学生,尤其是做科学计量学研究的,往往存在着惧怕数据搜集的艰苦性的问题。

我的观点是,搜集数据是一切像模像样的研究的基础。在硕士阶段,从数据搜集入手去开展一项完整的研究,对于提升研究能力是很好的训练。因此,无论如何不能怕困难。有了过硬的数据,即使你的分析能力有限,未能得出石破天惊的结论,但是别人可以利用你的数据去做进一步的分析,那也是你在源头上做出了贡献。我个人有一个简单看法:硕士研究生只要在数据搜集上下了真功夫,就可以认为具有“创新点”了――贡献了新数据。当然,是在一项有意义的学术选题的前提下搜集数据,而不是为搜集数据而搜集数据。什么样的学术选题有意义?导师在这方面有重要作用。

90年代写过一篇《两种科技译文期刊的文献计量学比较研究》,这可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唯一一篇以译文期刊为研究对象的选题。这个选题是很新颖的。当时,没有任何期刊全文数据库,因此,本研究所需的数据,我是用纸本期刊一篇一篇地手工采集的。尽管做得很累。但这样产生的数据,新颖性一定也是不成问题的。

有些志在创业的人士,首先选择去小企业工作,为什么?因为在小企业能接触到各种类型、各个环节的工作,而在大企业,分工很细,不容易全面把握企业运作的全貌。一个高层次科研人员,可以满足于分析别人搜集的数据;一个初入门者,最好从搜集数据做起,然后,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政策建议等都涉及到,这才是完整的训练。这同首先去小企业工作是一个道理。

因此,研究生们千万不要嫌搜集数据过程(或实验过程)繁琐、累人,这是一辈子难得的锻炼机会。

二、要无比重视查阅文献

要像牛顿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得充分把握本领域以及相邻领域的已有成果。导

师与学生商量确定了选题后,学生在文献查找方面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我发现,我带过的学生,凡是能查到我不知晓的相关文献的,必然是下了大工夫的。这样的学生,没有一个论文质量是不行的。我带的第一个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是“报纸科普宣传状况的比较研究”。她的文献检索延伸到了情报学的相邻学科――传播学,在传播学的期刊上找到了关于“构造周”(Constructed Week)的介绍。文献说,对于报纸的抽样,构造周比自然周更可取。我自己从未接触过“构造周”的概念,但觉得这个概念很有用。于是,这位学生就决定用构造周的方法从三种报纸取样。她的论文完成得很好。我估计,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篇采用构造周方法的论文。

我在浏览期刊的过程中,发现了对学生们有参考价值的论文,会复印下来交给他们。但我会对他们说:“按理说,应该是你们告诉我,又找到一篇相关论文!而不是我告诉你们。”他(或她)听了我这话,就嘻嘻笑。

为什么他们专门查找文献,还比不上我顺便浏览文献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很多研究生只上网查,不去图书馆浏览纸本文献。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坏的习惯。首先,并非所有重要文献都上网了。其次,有些文献虽然上网了但需要付费,我们目前还不方便使用它们。第三,图书馆除了期刊,还有其他好东西,如百科全书、各种年鉴,等等,它们也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三、论文写作要注意什么

实验或实证研究做完了,大功告成,进入了写作阶段。但不可对此阶段掉以轻心。很

多研究生的一个共同突出问题是:论文缺乏贯通的文气,只能靠层层堆叠的大小标题搭起文章的架子。我经常对他们说:“如果把小标题统统撤掉,你的文章还读得下去吗?如果读不下去,就说明内在逻辑不明显,缺乏承上启下的段落或文字。”这是我检验文气是否贯通的简单方法:将小标题去掉。

另一个共同的问题:舍不得丢弃好不容易写成的东西。学生们在搜集资料、消化吸收、融会贯通、文字表述等上头花了很大力气,就舍不得删,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枝蔓过多,反而使读者不易看出整棵大树是什么样子,所以,很不可取,必需“整枝”、删改。没有这里的“舍”,就没有全篇效果的“得”。我对他们说;“这里删去的东西,你们若觉得有价值,不妨另写成一篇小论文争取发表出来,但是,这篇学位论文必须主线突出。”

第三,一些同学在文献阅读过程中不注意记录文献出处,结果,在写作中引用了某文献的内容却无法标注参考文献,为此又要花很多时间回过头去追索文献出处。看起来这是个小问题,但说明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而如果缺乏好习惯,就可能一辈子老是摔跟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12832.html

上一篇:汉字之可怕(戏作)
下一篇:重读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
收藏 IP: .*| 热度|

25 张路路 祝伟才 曹俊兴 李侠 张志东 李小文 徐磊 章成志 潘杨勇 何凌云 张明伟 向峥嵘 张檀琴 俞立平 曹聪 曹相生 杨秀海 李宁 邹晓辉 王恒通 朱教君 解荣军 迟菲 ligang168168 andrewsun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