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来观察暮色降临吧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3年9月15日)
6月,美国诺顿出版社出版了译自荷兰文的著作In Light-Years There’s No Hurry:Cosmic Perspectives on Everyday Life(本文作者译为“在光年中无须着急:观察日常生活的宇宙视角”)。
作者Marjolijn van Heemstra是荷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记者,她已用荷兰语出版了3部诗集和1部小说。她的小说In Search of a Name(《求一个名字》)已被译为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9种语言。译者Jonathan Reeder生于美国纽约州,定居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是巴松演奏家,也是文学翻译家。《求一个名字》和新书《在光年中无须着急:观察日常生活的宇宙视角》(以下简称《在光年中无须着急》)英文版均译自他之手。
《在光年中无须着急》一书中,作者让高高在上的宇宙学落地了。本书的创作源于2019年一个炎热的夏夜,难以入睡的Marjolijn van Heemstra百无聊赖地刷手机,突然看到一张照片,是离地球有340英里之遥的哈勃望远镜拍摄的。该照片激发了她的想象,她称这张照片是“我所知道的最美丽景观”。
这一灵感瞬间开启了她的追索征程,她要弄懂被称之为“概观效应”的现象。概观效应指的是宇航员在太空俯瞰地球时经历的超越性认知转变:宇宙如此浩瀚,地球和人类如此渺小,突显出人类的战争和纷争是多么愚蠢可笑。笔者认为,其实这一“概观”或“俯瞰”产生的认知震撼,仰望星空的哲学家康德早就体会到了。仰望星空与俯瞰地球殊途同归。
带着诗人的眼光和科学家对研究的执着,本书作者采访了天体物理学家、工程师,甚至还有一位神学家。这位神学家让她产生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即“我们居住在深不可测的浩瀚宇宙中的一个从统计学上讲微不足道的行星上”。
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她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与伴侣、孩子及邻居的关系。她写到,由于每天淹没在电子邮件、账单、社交媒体和负面新闻之中,自己的视界越来越局限在“眼前发生的混乱上”。她需要“将自己缩小、拉远,找到一个概观的位置,由此便可以适当的比例看清周遭的事物、自身和他人”。
作者从一些宇航员的切身感受获得了启示。他们为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只是一个暗淡蓝点而感慨万端,于是返回地球后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致力于增进地球的福祉,要么从事遏制地球向不好的方向变化的科学研究,要么为扭转社会不公正的局面而奔走呼号。
宇航员的这一认知转变,即概观效应是美国作家Frank White在其1998年出版的著作《概观效应:空间探索和人类演化》中提出的。发生这样的认知转变后,人们就会感受到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
Marjolijn van Heemstra的结论性看法是,太空“并非在我们之上。宇宙环绕着我们,宇宙在我们之中”;宇宙之浩瀚可以启示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之分裂,“因为只要我们退一步就能认识到,人类存在着这些纷争的前提是人类至少得生存下来吧。这一认识是多么发人深省”。
本书是作者对宇宙的高度个性化的冥想和思考。她反思到,大气层“象征着一个边界”,而太空“却唤起了我们关于无限的概念”。
她注意到,在太空探索上,两派的分歧越来越大:一派认为,太空探索是不负责任的,因为我们的地球已经深陷困境,自顾不暇;另一派认为,太空是地球出事后的潜在避难所。这一争论仍在继续。
总而言之,作者充满好奇心的调查与抒情散文风格之结合,使本书充满魅力。
通过本书的写作,作者也发生了认知转变。她在8月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观察暮色降临亦可以成为一种抵抗行为——抵抗‘每一秒钟都不能浪费’这种荒唐观念,抵抗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抵抗迷恋经济增长的习惯。”
《中国科学报》 (2023-09-15 第3版 读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