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叙事的两面性
武夷山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Partial Answers: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部分答案:文学和思想史杂志)2022年第2期(6月出版)发表了芬兰坦佩雷大学的博士后Juha Raipola的文章,Narratives on the Large Scale: Historical Narrative Explanations in Popular Science Writing(大尺度叙事:科普写作的历史叙事解释)。文章摘要如下:
在最近的过去,叙事被褒扬为改善对非科研人员受众科学传播的效果之前景良好的手段。叙事对于个人如何理解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劝诱性叙事在将复杂的科学问题传递给公众方面往往比循证论证更成功。不过,与此同时,由于叙事之形式特征,叙事有可能将关于科学的错误信息和不精准信息永久化。另外,由于叙事对真实性的要求不如科学论证对真实性的要求高,就可能导致对于重要科学主题的严重误解。
在本文中,围绕科普体裁讨论了叙事和叙事性解释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为了论述在科普语境下叙事的功能可见性(affordances)和局限,本文以两部科普畅销书为例:一是Elisabeth Kolbert的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2014)(博主注:中译本为《大灭绝时代》,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二是Yuval Noah Harari的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2011)(博主注:中译本为《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信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首版)。
关于叙事在科学传播和科普中的作用的理论文献中,叙事这个概念往往用得很泛,包括从对科研的新闻报道到对自然系统的变化之序贯解释等所有五花八门的内容。由于科普的许多话语类型都涉及对不涉人自然界的历时变化之表达,那么就必然产生出这样一些“叙事”,它们并不容易符合典型叙事表达的所有特征。本文仔细考察了科普的叙事特征,尤其聚焦于通俗的科学“历史”,这些史话将人类物种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此举的目的,是通过下一步选定的科普文本,对各种叙事和叙事性解释进行更全面的分类。通过这一理论探讨,本文有助于对叙事在处理科学问题时的功能可见性和局限达致更充分的理解。
笔者有一些博文是涉及“叙事”的,如“写传记,乐无穷”(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469962.html);“讲好故事有5个基本原则”(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25481.html);“写好学术论文,也需要讲故事的技巧”(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27901.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