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科普的“法典”

已有 2202 次阅读 2021-9-29 17:17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科普的“法典”

来源:光明网2021-09-29 12:24

  任何科学家或学者都知道,就同样主题写一本科学专著,要比写一本科普书容易得多。在一群同事面前发表论文,要比在公众面前做科普讲座容易得多。

  这是因为科学家说的是他们自己的语言,其实每个知识分支都有自己的语言。因此,即使其他科学领域的专家也不会理解,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就更是如此了。

  一个科普作家必须把科学语言转化为日常用语。科学普及就像把诗篇翻译成外文,本身是一门需要特殊技巧的艺术。我想提出一些任何科普作家都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或叫“法典”)。

  第一条规则,科普作家的阐释必须绝对准确无误。

  第二条规则,书中每一个新的术语或概念,都应该立即讲解清楚,否则读者就会感到表述含混。对作者来说,最可怕的事情将会发生:读者把他的书弃置一旁。

  一个作家(无论是职业作家还是科学家)应该总是“看到”读者,因为没有人能对着空虚写作。读者随时都在眼前,作者应该心中明白,读者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

  这就决定了作者与读者交流时使用的语言,也明确了什么必须清楚,什么不必清楚的边界。整本书(也许除了某些特定之处)必须展开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是科普写作的第三条(十分明显的)规则。

  许多科学作家认为有必要插入一些虚构的题外话。隐喻、类比和联想都是可用的,甚至是可取的。但与主题无关的游辞浮说,不会使行文变得脉络清晰,它们只会稀释内容,就像一杯水倒进一碗汤里。

  将材料在书中的不同部分重复使用几遍并无害处。当然,如果让光芒以不同方式照亮素材,就像剧院的泛光灯,可以赋予同一个舞台不同的色彩,能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当读者打开一本书时,便把自己的手放在作者手中了。作者牵着他穿过称为“科学”的茂密森林。为了不迷路,读者需时时记得,作者需时时提醒,他要到哪里去,旅程的目的地在何处。换句话说,读者只能把书的谋篇布局摆在面前,就像游客把路线地图拿在手里一样。当他开始阅读一本书时,他从“内容””开始,其中提供了关于这本书的信息、主题和结构。作者应该尽可能引导读者通过最短路线到达目的地,而不要走之字形。

  让我们再提出一个规则,可能是科普“法典”中最必不可少的:这本书必须有趣。

  什么是“有趣”和“无趣”,全在于主观感受。一切都取决于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一个作家能把“有趣”的东西变得枯燥,也能把“无趣”的东西变得诱人。科普作家的艺术在于把“索然乏味”变得“涉笔成趣”。其目的要说是向读者提供某一学科的知识,不如说是激发他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如果读者合上这本书后。想再去找一本选题相同或相似的书,那么,这位科普作家就完成了他的任务。

  我们不敢判断这本书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科普“法典”。但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们写作的指南。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路易斯·德·布罗意曾经说过,“科学是惊讶和好奇的女儿”。

  科普作家的使命,就是唤醒读者的惊讶和好奇。

  作者Ф. Ф.沃尔肯斯坦(1908-1985)为苏联著名物理化学家。

  赵致真 译自苏联《大众科学丛书》(英语版)之《电子与晶体》前言。

科普的“法典”

苏联《大众物理丛书》(英语版)《电子与晶体》封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06166.html

上一篇:怎样当组长?(2001年间与本部门几位组长的谈话)
下一篇:问世100年,广播为何依旧火爆
收藏 IP: 219.142.145.*| 热度|

3 杨正瓴 赵凤光 魏瑞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