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适与王重民的书信往来
武夷山
《读书》杂志2019年第8期发表代坤的文章,“学人之交:胡适与王重民十年书信往来”。网上找不到此文的全文,但北大信息管理系王锦贵教授2009年在《光明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也是说这两位学者的书信往来,故转贴如下。
胡适与王重民:书信往来中的学术切磋 | |
光明日报 2009-08-05 王锦贵 |
胡适、王重民往来于20世纪40年代极其密集的书信,体现了现代学术领域学者交往的一种方式。在现代知名学者中,能长期借助于这一“手段”,一丝不苟于深层学术切磋,你来我往,即或见解相左而始终心有灵犀的,则不多见。
胡适与王重民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胡适长期致力于学术研究。王重民不止涉猎领域广泛,且硕果累累,堪称著作等身。胡适与王重民还是教育家。他们都曾经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并且都与北京大学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
2007年秋,正是基于以上机缘,并且基于同一个目的,海峡两岸的两个特定机构——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台北胡适纪念馆,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共同承担起编纂《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这一工作。
展现于读者面前的《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汇集了胡适和王重民往来多年的治学书信。通过“书信”这一特定的载体形式,释放出极其丰富的知识信息和文化内涵。阅读两人的“往来书信”,字里行间,表现出的治学态度和见解,耐人寻味。撮述其中要义,起码体现于如下四端:
一曰学术切磋,唯真唯实。如果说学术研究是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形式,那末深层的切磋和争鸣,就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催化剂。在对待郦道元《水经注》的历史公案上,胡王两人的通信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当初他们两人的观点并不一致。王重民曾以长篇论文《跋赵一清校本〈水经注〉兼论‘赵戴’、‘全赵’两公案》致书胡适,表明了自己的传统观点。胡适先生别有一番看法。随着探讨此案的日益深入,两人原本分歧的观点不仅趋于一致,彼此感佩之情也溢于言表。从《水经注》“公案”的探讨中,人们看到了国学大师尊重事实和“服从证据”的一言一行,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折射出的学术态度。
二曰经验感受,嘉惠学林。作为交流心得的学术平台,“书信集”荟萃了两位大师宝贵的治学经验和体会。两人在探讨问题过程中,往往是既入乎其里,又出乎其外,常能给人以融会贯通的上乘感受。甚至在某些并不连贯的“只言片语”中,也往往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例如王重民先生在版本和校勘方面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胡适先生在研究《两汉的太学》一文时,就曾深得王氏之助。又如作为一流学者的胡适,深谙治学之道。在1943年5月30日致王重民的信中,他就曾对宋代学者李若谷“勤、谨、和、缓”的考证方法感触颇深,于是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勤’即是来信所说的‘眼勤手勤’,此是治学成败第一关头;凡能勤的,无论识小识大,都可有所成就。‘谨’即是不苟且,一点一滴不放过,一丝一毫不潦草。举一例,立一证,下一结论,都不苟且,即谨,即是慎。‘和’字,我讲作心平气和,即是‘武断’的反面,亦即是‘盛气凌人’的反面。进一步看,即是虚心体察,平心考察一切不中吾意的主张,一切反对我不利于我的事实和证据;抛弃成见,服从证据,舍己从人,和之至也——我说‘缓’字在治学方法上十分重要。其意义上只是从容研究,莫匆遽下结论。凡证据不充分时,姑且凉凉去,姑且‘悬而不断’。”这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经验”和“体会”,有益于当时,也有益于后代。
三曰心存诚敬,厚道友人。阅读当年胡适、王重民两人往来书信,两大师“诚敬”待人的态度,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无论是讨论古代人物,还是研究近代事件,两人同苦同乐,切磋讨论,灵犀一点。即便在意见与观点相左的问题上,也往往能推心置腹,求同存异,彼此启发,互相激励,塑造出了亦专家亦挚友的文人样板。为了支持胡适先生重审《水经注》案,王重民先生可谓不遗余力:不单从学术层面提出不同看法与其商榷,还经常不辞辛苦地搜集许多珍贵的图书资料,甚至在自己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还请夫人刘修业女士一起帮助誊抄转录。对于来自友人“不遗余力”的支持,胡适也总是念念不忘,屡屡言及,以至每每于信尾署以特殊用语:“匆匆敬问双安”、“匆匆敬祝双安”。
四曰国学研究,其乐无穷。考察胡适、王重民治学轨迹,无论是他们执著于国学研究的理念,还是不满足于现状而独辟蹊径的方式,抑或是决意攻克某一既定目标的毅力,都为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过去的20世纪里,重分析、重实证的西方文化,曾经一路领先,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如今的21世纪里,重综合、重系统的东方文化适逢其会,犹如一轮朝日冉冉升起。在气象万千的国学中,不只蕴含着众所周知的至理名言和座右铭,蕴含着开拓视野、弥足珍贵的辩证法,还蕴含着随处可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胡适、王重民的书信往来中体现了这一点。
北大原校长许智宏为此书写的序如下:
《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序
许智宏
在北京大学校史上,胡适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也是一位受人尊崇,具有很强魅力和个性的校长。胡适先生勤奋好学,未及而立,已经成为留美博士、北大教授。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先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以倡导白话文、文学改良和以西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而名动华夏,从此长期活跃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1946年,胡适先生出任北大校长后,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担负起了抗日战争后复兴北大的重任。
胡适先生在学术界交游甚广,友人几乎覆盖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和友人往来论学的话题之宽令人惊叹,许多未及形成专门著述的精彩见解常见于他和学者们的书信中。不少学者认为,胡适先生在民国学术界,堪称一个学术枢纽和信息港,大量学术信息乘着信件蜂拥而来,其精辟观点也乘着信件辐射国内。胡适先生的书信是学术研究的一笔宝贵财富,如果集中整理,大可以纵览当时的学术全局,小可以考查某项专题研究的起落得失。基于此,1979以来,已经有多种胡适先生的书信集面世,有真迹影印的,也有排字印刷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术研究的急需。
但是以往出版的胡适先生书信集,都是胡适先生所有往来书信的汇集,既不分专题,也不分往来对象。事实上,胡适与诸位学者往来书信的频次是不等的,超过两百封的仅寥寥三人,前期是顾颉刚,后期是杨联陞,中期便是王重民。如果把这些书信单独汇编出来,不止可以清晰再现胡适先生和这些学者的友谊轨迹、研究重点及研究方法,还将对我国学术发展史的研究以及当代的读书治学大有裨益。正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台北胡适纪念馆和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决定联合编辑出版《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
如今这部《书信集》已经编成。与以往书信集相比,本书有很大不同。首先,增加了北大图书馆、台北胡适纪念馆等单位新发现的若干书信、手迹。其次,对信中出现的大量人名、书名,花费很大精力,作了详尽的注释。清代以来众多的藏书家、辑佚家、目录学家、学者、重要著作都在注释之列,等于另编了一本人名辞典,使该书的学术价值超越了书信集,读起来更像是百科全书。第三,该书体例讲究,有手迹、有照片、有索引,每封信都有编号,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王重民先生是我校北大信息管理系(其前身是图书馆学系)的创办人,杰出的图书馆学教育家、文献学家。王重民先生读书广博、学问专深。他一方面是个非常优秀的学者,在胡适先生研究的很多问题上,都曾经给过深刻的启发;另一方面,他对胡先生学术研究的最大支持,还在于不辞劳苦、举一反三地提供了大量的学术资料。可以这样说,胡适先生的某些学术成就,离不开王重民先生充分的资料保障,蕴含了王重民先生的大量劳动。通过这本书,我对胡适先生于1947年竭诚邀请王重民先生在北大创办图书馆学专业的动因有了深切的了解,对图书馆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衷心希望北大信息管理系老师,努力学习王重民先生勤奋治学、忠诚教育的优秀品德,为祖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符合信息时代需要的优秀建设人才。也衷心希望继本书之后,胡适先生和其他学者的往来书信集也能够接踵出版,以此缅怀胡适先生,并助益于对胡适先生的研究和对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
由衷祝贺《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的出版!
是为序。
2008年7月9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