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校友通讯》微信版总691期(2019年3月22日)
徐祜,1953届。
[编者按]徐祜校友对校友会的工作之总结与肯定,既源于史实又热情勉励,既条分缕析又高瞻远瞩,确是当今浮躁校园里的一笔亮色。徐祜校友多年对校史文化的观察与研究夯实了这篇力作的基础,为有心研究南师附中校史的后来者开辟了正确的方向。
南京师大附中校友会弘扬校史文化初探
----預祝母校120周年华诞
1953届校友 徐 祜
最近获悉母校南京师大附中决定在2022年举行建校120周年校庆,我感到十分高兴。在母校迄今117年的光辉历程中,以慎聘良师、鋭意实验、校风诚朴、善育英才著称于世,成绩斐然,令人赞佩。为此,我特撰此文,作为对母校校庆的绵薄之礼。这是萌发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原因。
我在职时是一名中学教育工作者,从教师岗位转到学校管理岗位后,为了向母校取经,与学校领导接触比较频繁。后来校友会成立,我成为首届校友会的理事,于是和校友会接触也就更多了。退休后,由于校友的联谊工作,我一直和校友会保持联系。在多年与历届校友会的领导和老师们的工作接触中,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和平凡而高尚的品格,使我深受強烈的感动,特别是从他们创建校史文化空间和弘扬校史文化的业绩,折射出附中的优良传统,给我以很大启示。因而,这是萌发我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原因。
南师附中校友会迄今已出刊《校友通讯》微信版680期了。它始于筹备79周年校庆前的1981年春,始名《校庆》(巴金题名),后改名《校友通讯》(沙孟海题名)。从1981一年一度地纸质版发展到2014年7月微信版,又从微信版的综合版历经月刊版、半月刊等改版,说明了它的与时俱进性。校友通讯改版,增加了校史内容、扩大了宣传对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它的成功不得不归功于主编许祖云老师,是他不辞劳苦,一期期编辑而成。从许老师身上体现了弘扬校史的敬业精神、善于思考的探索精神和勤于学习的执着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写到这儿,使我联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校友会的群体,是如何弘扬校史文化呢?这是值得探讨的。
由于工作关系,我与校友会联系比较多,但掌握史料不全,难免挂一漏万。现先将校史、校史文化、学校优良传统作一界定。
校史一般是指学校从建校到现在的发展历程。校史文化一般是指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所学校的校史文化,对师生有着巨大的历史穿透力,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什么是优良传统?
所谓传统,一般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教育、道德等各个领域,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控制作用。传统是一个历史概念,即在以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帶有过去的时代烙印。它是在历史延续中积淀起来的,又是隨着历史发展而变迁的。
学校的优良传统是指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特点的、起积极作用的思想、作风、习俗和制度等社会因素。优良传统是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形成的,又隨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而不断发展的。
校史文化的内容,一般应该体现在学校成员的价值观念、师德观念、行为准则、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中。同时,校史既要能体现创业的奋斗史、办学的辉煌史,又要能体现警示后人的教训史。这种历史穿透力,将产生校史文化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具体地说,校史文化内容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
校史的物质文化,一般是指反映学校历史传统的物质设施和实物。它包括教育、教学、科研、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譬如反映学校重大历史事件的建筑物或重要的、相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遗址、纪念物、文化雕塑等。校史的精神文化,一方面包括具有学校各历史时期存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料及文献资料,它反映校史的演变及发展,各时期办学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经验;另一方面又包括学校成员共有的价值体系、道德情感、思维模式、文化思潮、教育方式方法等。具体落实在学校文献上,即用文字、图像、符号、音频、视频等手段将校史记录在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u盘、光盘等)上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和图书等。此外,一所学校如有自己的的校徽、校歌、校旗、校服、校花及文化设施(如地图、画幅、格言、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的画像等)也会给师生以启迪、凝聚和奋进。
下面就南京师大附中校友会弘扬校史文化,作一初步探讨。
一、南京师大附中校友会弘扬校史文化,发挥了资政功能。
所谓资政,一般是为学校领导者提供治理学校、办好学校的历史和现实借鉴。而校史工作的资政,是通过编修和研究学校发展的历史成果,以及利用这些成果,提出具有总结性、历史性的参考和借鉴,达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目的。
不同学校,由于历史、地域、自然环境、师资、设备、生源等诸多因素差别,往往借助资政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史传统文化。所谓资政功能,一般是指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学校领导起指导、参谋作用。即在办学指导思想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风校容建设、管理谋略等方面起指导、参考作用。具体说研究办学宗旨和方向、组成领导核心和师资队伍、培养良好校风和校容美化、制订管理章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教育理论和开展教育科研、培养办好学校的志气、办好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办学作风等。二是对学校教师起督促、参考作用。即可以参考过去教师有关教育、教学论文、著作或教案等,来研究某一层面的工作特色所符合的教育规律,以便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创造有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三是对学生起教育、榜样作用。即对学生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的教育和优良校史教育,使他们受到校史文化的熏陶、教育和感化,从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京师大附中1980年在胡百良校长领导下,由吕鸣亚、许祖云、季廉方、朱萱英、金朗竹等老师筹建了校友会。成立校友会的目的是在于传承、创新学校优良传统。将学校建设成为有理想、有特色、现代化、美丽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卓越中学。在学校管理层方面,体现的优良传统在于注重研究,鋭意改革;人格教育,严格要求;管理谋略,丰富创新。对学生施以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的治校之道。在教师层面,体现优良传统在于注重师德高尚,崇尚敬业;严格施教,爱生如子;荟萃名师,言传身教。实现课程育人的为师之道。在学生层面,体现的优良传统在于注重对学生进行“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理想教育;以诚朴、大爱、勤奋、奉献为内容的人格教育;以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成长轨迹为内容的榜样教育,使学生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治学,为成为国家建设人才打好基础。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为学做人之道。作为校友会主要负责人的吕鸣亚老师,他亲自撰写校史沿革、四处奔波联络校友建立海内外校友分会、筹建校庆活动,为组建校史文化空间——修建桃李阁、组建校史室、校史馆、筹建知名老师和校友的铜像等,起了主导作用。校友会建立初期,在经济条件困难的情况下,他提出做了三件事:一是筹建“桃李阁”。校友起捐款为五元,巴金老校友捐款五百元;二是建立了《树人奖学金》:校友起捐款为五十元,巴金老校友又捐款五百元;三是建立了巴金铜像:36位校友捐款,起捐款为500元。为了建立校史资料,他不辞辛苦地十三次专程赴上海探访老校友巴金先生,为此,他已出版一本题为《巴金对母校的爱》,以纪念巴金先生。他还赴长沙拜访袁隆平校友,邀请他参加百年校庆,为筹备校庆竭尽全力。在吕鸣亚老师九十华诞暨从教65周年的庆祝会上,他的学生、著名书画艺术家萧平先生,系1961届高中毕业,他专程从重庆赴宁与会,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并赠送了书法作品“金石同寿”。作为他的同事袁金华老师(原南师附中副校长、江苏省教育厅普教局局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他从海南发耒他作的情深意切,感人肺腑的贺词。他概述了吕老师从教65年期间各个阶段的为师之道,为友之道,为人之道的真缔,还为该《庆祝》写了序言,大家获益匪浅。并赠送贺诗一首:
人生何必惊雷动,
六十五年献附中。
耿耿丹心正气在,
桃李阁前仰高风。
他的同事耿国珍老师,谈了与老会长相处近五十年的感想:一是仗义执言,从不为己;二是待人真诚,助人为乐;三是 辛劳耕耘,无私助人。吕老师在联系校友 ,寻根之路、筹备校庆大典等创建与发展校友会的活动中,殚精竭虑。表现出对工作作的辛劳、执着、贡献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作为朋友的朱士国同志作了题为《往事寻踪 难忘吕兄》的热情发言,谈到吕老师时说,他是具有一身正气、大度宽容、助人为善、平易近人的好朋友,他还是一位有正义感、有人情味、和快人快语的知识分子。这次庆祝会开得气氛热烈、新颖别致,发言情深意切、感人肺腑。聚会获得圆满成功。 总之吕老师的严师益友、谆谆育人的为师之道,是一位好教师;仗义执言、真诚待人的为友之道,是一位好同事;执着奉献、无私助人的为人之道,是一位好朋友,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学习、敬仰的。他带领校友会全体工作人员,运筹帷幄,为传承、创新学校优良传统而奋发努力,功绩显著,取得了良好效果。吕呜亚老师不愧是传承校史文化的优秀带头人。
许祖云老师曾为吕呜亚老师分担了不少具体工作,他除了主编《青春是美丽的》(校友回忆录丛书)五集、《校友通讯》外,还主编校史丛书《烈血已经染雨花―顾衡烈士诞辰100周年纪念集》(与汤春妹合编),2009年11月版、《顾衡传》(与吴克斌合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版、《母亲的嘱托―纪念斯霞老师诞辰100周年》(孙复初、许祖云、汤春妹编),花城出版社2010年5月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诗选》江苏科技出版社2014年11月版、《血是热的―錢理群著、许祖云编》2012年4月版。在建立校史丛书方面,他不忘传统的赓续和发扬,艰辛地劳动,得到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他退休后,仍坚持在校友会工作,笔耕不辍,研究不止,集思广益,为传承校史文化贡献力量。此外,附中鲁迅纪念馆的筹建者为陈广阳、许祖云、徐昭武老师;撰写《桃李阁》碑文的是季廉方老师。他们不愧为传承校史文化的积极推进者。
在建立校史文化空间方面,首先需要界定它的定义。所谓文化空间,一般是指传统的大众活动,集中并有规律举行的场所。而校史文化空间,狭义地讲,是指学校在办学实践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文之物和场所。广义地讲,它应包括意识形态在内。它是寄托师生和校友的感情之物和场所。校史文化空间,可以作为在校师生和校友们陶冶情操的美丽乐园,堪称校友们重塑青春温馨的绿洲。南京师大附中在建立校史室、校史馆、桃李阁、院士墙、魯迅纪念馆,塑造知名校友和老师铜像等活动中,吕呜亚、许祖云、季廉方、朱萱英、陈广阳、徐昭武、金朗竹、耿国珍、王桂风等老师热心参与,辛勤劳动,他们不愧是校史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在接待校友返校活动、组织校庆活动、发放校友通讯等具体工作中,朱萱英 、耿国珍、张南、郁惠等诸位老师,敬业奉献、任劳任怨地为传承校史文化,作出了可喜的成绩。他们不愧为传承校史文化的热心耕耘者。
综上所述,以史资政是记录学校、办好学校的基本手段,是提高学校领导办学水平的现实需要,更是凝聚学校办学合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认真总结校史,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这对于教师做好现实工作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和开发价值。所以说以史资政意义深远,一是对学校 领导起参谋作用,二是对教师起参考作用 ,三是对学生起教育作用。
二、南京师大附中校友会弘扬校史文化,发挥了教化功能。
所谓教化功能,指的是校史文化发挥的教育感化作用。一所学校的校史文化,体现在经过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形成的精神产品―校风上,还体现在校舍、设施、校容、校貌等物质形式上。因为校风具有一种同化、促进的力量,还有一种心理制约力量和环境制约力量,所以说校史就是通过存在于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来教育感化全校成员。
从校史中得悉,在上世纪20年代,南京师大附中校园中存有“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木匾。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提出,这是源于南高师附中校友沈松林的回忆文章(详见《青春是美丽的》,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2005年,前校长王占宝对校训进行了解读,他说:“嚼得菜根,是一种认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成就事业的规律;嚼得菜根,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修养;嚼得菜根,是一种能力,是比一般能力更为重要的能力。做得大事,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创造追求卓越;做得大事,就是将小事做好,在平凡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做得大事,就是大气地做事,体现出附中人的朴实和高贵。”,附中人就是以校训的精神,努力奋斗,使自己成为“培育未来的领跑者”。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学校提出的校风是:富有理想,学有创见,文明礼貌,艰苦朴素。教风是:热爱学生,认真教学,刻苦钻研,言传身教。学风是:专心致志,刻苦专研,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到了2010年学校提出校风为“诚朴”,源于罗家伦1932年出任中央大学校长提出的“诚、朴、雄、 伟”校风,“诚、朴”属附中。校长罗家伦先生,诠释了“诚朴”的内涵,他指出:“所谓‘诚’,即谓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它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它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对于我们的使命,更要有诚意。不做无目的的散漫动作,坚定地向着认定的目标走去,要知道从来成大功业、成大学问的人、莫不由于备尝艰苦,锲而不舍地做出来的。对于学问事业,应当一本诚心的去做。至于人与人之间应当以诚相见。”其次,讲到“朴”。‘朴’就是质朴和朴实的意思。现在一般人皆以学问做门面,作装饰,尚纤巧,重浮华,很难看到埋头用功,不计功利,而在实际学问上做远大而艰苦的努力者。”“很少肯从笃实笨重上用功的……一切学问之中皆无‘王者之路’崇实而用笨功,才能树立起朴厚的学术气象。”2010年前校长陈履伟认为“诚朴”的校风应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诚朴做人,诚朴做事,诚朴做学问。做学问即学习,他是做人与做事的自然延伸。(详見《涵养诚朴的校风》——在2010年10月11日升旗仪式上的讲话。刊于《青春是美丽的》第五集。)附中人在“三风”的熏陶下,人人受教育,个个被感化,迎来校园的英雄辈出。
南京师大附中的校园环境,彰显校史文化所赋予教育感化的功能。所谓校园环境,从狹义上讲,是指学校师生生活周围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从广义上讲,除了物质形态外,还应包括师生群体的意识形态。校园环境一般指校容、校貌而言。南京师大附中校园占地约有9万平方米,其中地下体育场舘占地1.6万平方米。学校地上建筑有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館、校史舘、艺术中心、科技实验楼、鲁迅舘、体育场、体育馆(武术馆)、食堂、宿舍;地下体育馆包括形体房、舞蹈房、乒乓球室、羽毛球场、轮滑场。还建立了知名校友巴金、严济慈、袁隆平、胡风的铜像,在校史馆建立了陶强老师的铜像,在桃李阁中建立了院士墙。此外,学校建立40个学生业余社团组织,包含综合类 如头脑奥林匹克协会、摸拟联合国等4个;文化类如树人文学社、日本文化研究社等4个;体育类如足球社、女子防身社团等8个;艺术类如飞羚合唱团、二次元动漫社等6个;传媒类如I MOVIE电影社、声行附中广播社等3个;实验类如玩玩化学实验社、生物拓展实验社等3个;学科扩展类如天文爱好者协会、青年数学家协会等8个;技术类如机器人社团、开发者社团等4个。以上这些校园环境所展示校史文化的物化形式,以及业余社团组织,提供给在籍学生以全面发展的平台和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特长的空间,使他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校园环境给在校教师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平台,为他们成为优秀教育工作者创造条件。
三、南京师大附中校友会弘扬校史文化,发挥了激励功能。
所谓激励功能,是指校史文化发挥的激发鼓励作用。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15周年校庆之际,《从南师附中走出的院士》一书出版,介绍了院士的丰功伟绩。院士是科学家中的精英,是国家最高科技水平和科技实力的象征 。百年来南京师大附中,培育出很多享誉海內外的学者、科学家、政治家和建设者,更是培养普通劳动者的摇篮,桃李滿天下。而其中这些院士的风采,彰显南京师大附中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从南师附中一九五三届走出的院士有两位,一位是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刘永坦,他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此,我们表示由衷地祝贺!俞邃院士为刘永坦同学书赠“嵌头诗”五言一首——永坦雄伟:
永怀报国心,
坦荡为人民。
雄踞海疆域,
伟哉雷达神。
他是我国著名的雷达与信号处理专家,是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论的奠基人,是我国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他是国家的栋梁,中国人的骄傲,附中人的自豪!是我们光辉榜样!另一位是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俞邃。他俩是一九五三届校友中的佼佼者,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俞邃是《从南师附中走出的院士》一书“序言”的作者,在这里我要简要地介绍俞邃院士,他在职时担任中联部局长级职务,退休后,他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刻苦认真地进行研究和写作。他长期从事苏联—俄罗斯问题、世界战略形势和中国外交等方面的研究,能随着形势变化,不断提出自己独特的新鲜见解和深层次的理论分析。我手头有他于2013年将八年来发表的116篇论文汇成的近60万字的《俞邃论集》,这是他笫四本论文集,是他劳动智慧新阶段的结晶。据悉外文出版社将于近期出版他的英文版文集《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第二部。他除了精心研究国际问题外,平素还爱好文学,以文字精炼、生动、表现力强为特点,发表不少杂文、游记、隨笔、回忆录,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还爱好书法、作词谱曲,曾谱写《我的中联部》等歌曲、能自奏自唱。他评论体育,撰写的《郎平的战略思维与辩证理念》一文,引起读者强烈共鸣。他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我对他的评价谨以四言诗表达:
国际政论,蜚声华夏。
外交见解,情理融化。
著述等身,笔底生花。
书法造诣,源自世家。
作词谱曲,琴弦优雅。
诚笃谦逊,洁玉无瑕。
学者风范,有口皆夸。
俞兄福寿,期颐迎迓。
南师附中学子成才之路是什么?俞邃院士在《序言》中作了很好的阐述,他说:“《从南师附中走出的院士》一书,堪称南师附中历程非凡、人才荟萃和影响深远的缩影。一所中学涌现如此之多的著名学者,的确难能可贵。但尚不足以反映一所学校成就的全貌。南师附中历代培养出的优秀学子,是难以胜数的。他们离开母校之后,或继续深造、或直接就业、在学界、政界、军界、医界、教育界和工商界,毕生为祖国、为人类奉献自己精力和才智,业绩累累,各领风骚,令人肃然起敬。”然后他分析优秀学子成功之路,概括为一是得益于优良校训的熏陶,二是得益于德艺双馨的良师栽培,三是得益于熠熠生辉的文化传承。
经南京师大附中1984届校友会倡议,决定集资捐款建造“院士墙”,以表达对57位院士(包括:除国内的两院院士外,尚有台湾中央研究院士8位,美国科学院院士2名。)的崇高敬意和永恆的纪念!目的为了传承校史文化,激励后人。从校史馆和院士墙等校史文化的物质形式来看,它可以在学生中激励他们“知我附中”、“爱我附中”、“荣我附中”,在教师中激励他们“研我附中”(校史研讨)、“扬我附中”(优良传统研讨)、“建我附中”(附中的创新)。此外,学校的校容校貌,如校园碑牌,校训的“诚朴”的石刻、校友为感谢母校捐资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桃李阁”,以及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知识化等,既属于学校的物质环境,又体现了精神环境,能直接影响师生心理状态和学校秩序。这些校史文化的定点建设和物质环境,都会对师生起到有形的和无声的教育,能激发起学生认识学校、热爱学校和维护学校荣誉的光荣感,同时对教师和校友能起到精神激励作用,从而使大家共同为校史文化的不断延续、发展与创新而奋斗!
四、南京师大附中校友会弘扬校史文化,发挥了凝聚功能。
凝聚功能,指的是校史文化可以对人们思想上、情感上、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凝聚作用。它使全校成员有办好学校的内聚力,能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对工作和学习产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南京师大附中校友会从1981年6月成立以来,以吕呜亚老师、许祖云老师为代表的团队,在学校支持下不辞辛苦地以滚雪球方式走访和函询,将遍布海内外的各届校友联络和组织起来。迄今在编校友已达一万四千名,协助各地成立了校友分会。以地区计,国内校友会大约有以下十多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武汉、合肥、昆明、兰州、贵阳、天津、大连、长沙、西安、苏州;国外有美国、澳大利亚。以年届分会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每年有一届分会。各地校友会的成立,受到海内外校友广泛欢迎和热情支持。迄今为止,各届校友都能凝聚在一起,建立微信群,互通信息,还在南京建立南京师大附中艺术总群,包含有旗袍队、合唱队和足球队。南师附中校友旗袍队成立一周年了,成员有各届校友,活动精彩纷呈,深受校友们赞扬。尤其是通过校庆活动,校友与母校的联系就更紧密了。为宣传母校的办学成果和发展变化,为介绍海内外校友创业成果,传递校友们怀念母校与师友情愫,校友会1981年创建了纸质刊物《校友通讯》,每年一期,深受校友们的欢迎和厚爱。这样,使校友会成为联络海内外校友的纽带,成为校友们的“精神家园”。具体说来,校友会既是校友的联谊中心、校友信息的传播中心,又是校史编研的参谋、校史文化空间构建的参谋、校史文化的宣传中心-、校史文化的资料中心、校史文化刊物的发行中心。总之,校友会将校友们凝聚在一起,为学校的发展创新出谋划策,为了建设美好的附中而努力!
作为校史文化的物质式之一的校史馆,它以文字、图片、实物的形式,将附中百年建校的业绩记载下耒。目前尚不很完整,需要校史研究者不断陆续地丰富充实内容,使它日趋完善。回顾1981年筹建校史展览,当时有王胜武、金朗竹、季廉方、黄伯助、陈建清、朱萱英、郑文娟等老师参与,吕呜亚老师总负责。此时主要是用笔墨为媒介,列表介绍了265位校友事迹。1997年作了较大改进,分校史与人物志两部分,有吴杏珍、佴立凤、耿国珍、朱建军等老师参与。吕呜亚老师负责人物志部分,许祖云老师负责校史部分,此时展出500多名校友。2002年100周年校庆,新校史馆成立。为丰富校史资料,本着“以史为纲,以人为目,以史带人,纲举目张” 的原则,以校名变更为校史之纲贯串始终。陈广阳、许祖云、王桂凤、徐昭武、耿国珍等老师参与新校史馆展版的编篡。许祖云老师负责解放前校史,他利用1981年暑假与课余时间,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校史达三个多月。在二馆冯敏、王鹏校友的帮助下,复制校史资料8600多元(A4纸页/0.20元)。陈广阳老师负责解放后校史。他们翻查梳理,为建立附中校史颇尽心血。此次展出校友一千多人。2012年110周年校庆前夕,校史馆重新布展,校史展版浓缩,荣誉室扩容,增加触摸屏等电子设备。校史展览室的内容经数次扩建充实,形成了现在的校史馆。校史馆的内容含有:追求真理、献身祖国的英雄烈士事迹、学界精英、国家功臣将军、在平凡岗位上辛勤耕耘者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校史沿革、名师荟萃、历届毕业生合影照片、校友发表的各种著作(科学论著、文学作品、译著、讲稿、)等项目。校史舘的功能是传承校史文化,激励后人。每当校友出席校庆活动或回访母校,他们都要参观校史馆,接受校史教育。这会勾引起大家对青年时代在母校学习生活的难忘回忆,同时借以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为建设美好附中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中校友为报答母校的盛德,修建了纪念性建筑物“桃李阁”。它于1985年教师节奠基,捐款的校友和老师计有1986人,学校共筹款八万余元。1987年落成,“桃李阁”三个苍劲有力的题字,是老校友、二十年代教师、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老校友、二十年代教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佩云写的“桃李阁”置于阁内校友捐款名单前头。二十年代老校友、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的题词“青春是美丽的”。老校友、四十年代教师、著名词学大师唐圭璋和故宫博物院文物鉴赏专家徐邦达也为桃李阁写了贺词,都鎸刻在阁内碑石上。二十年代老校友、瑞金时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顾作霖烈士,当年的题词是:“休损害宝贵的身体,莫辜负不再的韶光,伟大的事业,正需要年轻力壮。” 安置于碑廊的最后,富有压阵与启迪的双重作用。同时,校友会的季廉方老师,用文言文撰写了桃李阁的序文。此文阐述了校史沿革、学校的优良传统、建校的业绩、建立桃李阁的意义,最后附有诗一首:
丁山之麓,崔嵬杰阁。桃李冶春,韡韡灼灼。
源源流长,德业焯爚。絃歌扬扬,与国休彍。
当时由吕呜亚老师负责扩建校史展览室,协助布置校史展览室的有季廉方、朱萱英、金朗竹三位老师。校史室文字誊写和桃李阁捐款校友名单刻石均由季亷方老师执笔。美术装潢由金朗竹老师负责。朱萱英老师辛勤处理日常事务工作。
桃李阁的建立,使得校友返校有栖止集会的场所。它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是广大海内外校友热爱母校的象征。后来,由于学校建设的需要,1999年将桃李阁拆除,保留了桃李阁的主要内容,供校友们观摩学习。校友对学校培育之恩,将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校史文化的物质形式之二,是“鲁迅纪念馆”。鲁迅是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中最重要的名人之一, 为了纪念他,在南京师大附中建立鲁迅纪念馆。该馆位于察哈尔路37号南京师大附中一隅矿路学堂旧址内,面积为400平米,2006年4月27日正式成立,2011年扩容《鲁迅纪念馆》。它的建成与开放,填补了鲁迅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南京,没有鲁迅纪念馆的空白。这有助于弘扬鲁迅精神,挖掘江苏的文化内涵,建设文化強省的任务。是国内目前唯一的一所建在中学校园内的纪念馆,也是全国六所纪念馆最后建立的一所。南京鲁迅纪念馆将建设成为中学课本中的鲁迅作品研究中心,为中学师生学习鲁迅,提供一个较好的平台。附中鲁迅纪念馆的筹建者为陈广阳、许祖云、徐昭武三位老师。鲁迅纪念馆展览内容包括:介绍鲁迅生平,以在南京为主,贴近附中校史;介绍鲁迅作品,以收入中学教材的为主;纪念鲁迅,以弘扬鲁迅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为主。此外,还收藏鲁迅当年在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学习时的一些资料。附中所在地,正是鲁迅曾就读的矿路学堂旧址。1967-1977年附中曾易名为南京鲁迅中学。2001年起,学校在纪念馆开展了“附中论坛”活动,请了全国著名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百名专家、教授,向全校师生开了一百场讲座。在2007年由徐昭武老师主编的“在南京师大附中听讲座” 中收入2002年以来的部分讲座稿,作为105周年校庆的献礼。如今“ 附中讲座”已成为研究性课程或活动性课程 ,在师生中有轰动的效应。学校一直重视拓宽学生视野,重视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如请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博导、1956届校友、鲁迅研究专家銭理群老师来校作讲座 ,题为“鲁迅是谁---和中学生谈鲁迅”,深受同学欢迎,让他们对鲁迅有个初步的认识 。后来从讲座演变成选修课程,这时钱理群教授《鲁迅作品选读》,开拓了全国笫一位大师级学者在中学开选修课的先河。他精心细致地上了40天课,为此,他还编撰了一本《中学生鲁迅读本》,该书现已成为江苏省高中选修课教材。作为鲁迅纪念馆的参考资料的《追寻鲁迅在南京》,是由徐昭武主编、陈广阳、许祖云副主编 。他们为搜集鲁迅在南京的诸多史料,向北京、上海、绍兴、厦门、广州等地鲁迅纪念馆征集,付出了辛勤劳动,终于圆满完成了有两百余幅插图资料,且图文并茂,富有科学性、史料性、纪实性、可读性的一本书。本书共分四部分:一是追寻鲁迅在南京,二是回忆鲁迅在南京,三是鲁迅笔下的南京,四是纪念鲁迅在南京。南师附中不少校友和老师与鲁迅渊源颇深 ,他们是:老师杨铨 、黄源、常任俠 ;校友胡风、巴金、王景山、钱理群。在南师附中校园内,有五尊铜塑像,他们是:鲁迅、严济慈、巴金、胡风、表隆平 。总之,南京鲁迅纪念馆的建成与开放,为在校师生和校友,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基地。今后南京师大附中,还将组建鲁迅学生社团,研究鲁迅生涯规划与践行等项目。
南京师大附中校友会在弘扬校史文化,发挥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思想上,这对在校师生办好学校产生一种创新志气,这种志气就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命脉,能使师生有永葆活力的精神状态,能溦发师生立大志、树理想。对校友来说,可以凝聚他们在事业上的辛酸与苦辣、成功与喜悦,回忆在母校所受教育而奠定的良好基础 ,从而使他们产生在物质上和精祌上资助母校,建设好美好附中的愿望和行动。二是情感上、心理上,学校可以把不同思想、品德、知识、能力的教师,凝聚成一支具有同一目标,且有科学教育思想方法,以及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这对在校学生也会激发他们将立大志树理想落实在行动上。
五、南京师大附中校友会弘扬校史文化,发挥存史功能。
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学校在社会发展中,是永恒存在的。虽然时间一去不复返,但是作为学校应该留下发展中的“足迹”,也就是学校发展中的文学记录、历史文献、声像记录和史迹遗存。研究校史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细致性的艰苦工程。所以,这就需要重视研究学校校史文化的存史功能。
南京师大附中校史文化的内容,一般有两大类。一是校史文化的物质形式,包含有校史馆、鲁迅纪念馆、桃李阁、精英代表塑像、院士墙、校训石刻等纪念性建筑物。二是校史文化的精神形式,包含校史丛书:《中国名校丛书-南京师大附中 》、《中国国名校优良传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从南师附中走出的院士》、《校友回忆录--青春是美丽的(第一集至笫五集)、《校友通讯(纸质版和电子版)》、《在南京师大附中听讲座(笫一辑、笫二辑 )、《追寻鲁迅在南京》、《附中--永远的精神家园》。还包含历届校友赠书,历届校庆纪念文集 ,校史馆挡案 ,校庆活动档案,其他学校校庆赠送的纪念物品等。
学校校史文化存史功能,一般包含几方面内容。一是查阅功能 。即查阅校史资料 ;二是研究功能。即研究、编辑校史资料功能 ;三是充实校史资料的功能;四是保管功能。总之,存史功能的目的是便于在校师生 教学上的参考 ,便于校友工作需要时的参考 ,便于有志研究附中校史的人士,在工作需要时的参考。
如何管理好校史呢?校史工作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有校史的学校 ,还要续写充实校史,如经过一个历史阶段,可以编写“校志”,藉以存史。在积累校史资料时,除了平时做到勤积累、勤整理外,需要明确学校今天的大事,就是学校明天的历史。还要注意抓好三个关键:一是每学期和每学年年终工作总结时的资料,可以一学期写本学校大事记,一学年写一本学校年鉴,并搞好史料立卷;二是学校重大活动时的资料;三是校庆纪念活动时的资料。校友会的资料要立档,它对续写与研究校史很有价值,应予重视积累和保管。对于校史文化的物质形式的纪念性建筑物,应按时修缮并保养。对于校史文化的精神形式的校史资料必须注意妥善保管,要到做到“六防”,即“防火、防盗、防蛀、防啮、防潮、防汚染”。并力争校史档案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通过保存的校史资料,可以研究学校在各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办学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也可以看出学校发展历程,充滿着艰难和成绩,这些历史皆可供学校领导、师生和校友学习、研究之用。
南京师大附中在校史管理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希望管理科学化更上一层楼!
我的一点建议:鉴于学校建校百余年,办学成果辉煌。为宣传校史,熏陶、教育、感化、激励后人。我建议编写一本国内中学首夲校史读本,可命名为《南京师大附中校史读本》。作为为建校120周年校庆献礼。办法可以在学校领导下,校友会具体负责,组织相关有志研究校史人士(包括教师和校友)集体研讨,集思广益,编辑成书。该书内容大体上可以有以下内容:一是知我附中。以《中国名校丛书--南京师大附中》中为蓝本,介绍校史沿革、知名校长、知名教师;二是荣我附中。以《校友回忆录--青春是美丽的》、《中国名校优良传统丛书--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从南师附中走出的院士》为蓝本,介绍校友精英代表业绩;三是研我附中。以《校友通讯》为蓝本,介绍校友在研究校史方面的业绩;四是建我附中。以《校友通讯》为蓝本,介绍近期学校改革新措施、新成就、介绍校友研发新科技、新成就的事迹。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粗浅意见,仅供参考!
学校历史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它既是遗存,又是财富;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传承校史文化是一段历史长河,需要一代代、一辈辈人接力,共同书写那一朵朵绚丽的浪花。要实现学校历史学校现实的对接,就必须认真地研究校史文化。而文化是造就人才的一种软实力。校史文化应从属于教育文化,那就是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组织文化;掏出心来、相互尊重的行为文化;权责平等、民主公正的制度文化;追求诚朴、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行胜于言、锐意实验的教育文化;批判与建设、解构与建构的思维文化。文化是造就人才无可替代的一种软实力,作用是很大的。在“文化”这座大花园中,我希望有更多师生和校友积极地关注校史文化、研究校史文化,使校史文化不断开出灿烂的花朵。从而形成一个“认真学习校史文化、热情宣传校史文化、细致研究校史文化、积极创建校史文化、大力开发校史文化。” 的良好氛围。
一百二十个春秋,斗转星移,承载了附中教育史上荡气回肠的精美画卷!
附中有着这样的领导集体,他们深谋远虑,奋发勇为,不畏艰难,开拓进取,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创造附中的輝煌!
附中有着这样的教职工队伍,他们们忠诚勤勉,敬业奉献,启迪心智,以教书育人为重任,为祖国培养建设人才!
附中有着这样的莘莘学子,他们刻苦鉆研,勤学苦练,牢记校训,秉承校风,把学校荣誉放在心中,为荣校报国,矢志不渝!
母校,我亲爱的母校!在这被歌声和盛典簇拥的胜地,以附中学子的赤诚和忠心,向您献礼!向您致敬!向您祝福!
我们同声礼赞,高歌附中辉煌,共谱附中风采!
我们一定在新时期的感召下,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放飞明天的希冀,编织未来的明天!
在结朿本文前,我想对校友会主要负责人吕鸣亚老师所带领的团队,在组织各项活动和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卓越领导才能及其艰苦劳动、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对业已退休,仍在担任《校友通讯》主编的许祖云老师,在校友会的各项工作中,所表现出的认真执着、艰辛细緻地工作精神;对在职的和已退休的所有校友会的老师们,在校友会的各项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的任劳任怨、辛勤劳动的工作精神,一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对已辞世的、在校友会艰辛劳动、认真工作的季廉方老师,表示沉痛哀悼和无限思念!
对向母校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以资助的校友、对撰写校友回忆录的校友、对与母校常联系互通信息的校友以及其他校友,一并致以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热烈庆祝南京师大附中建校120周年!
祝南京师大附中万古常青,英才辈出!
祝南京师大附中校友会弘扬校史文化骏马奔腾,跃进辉煌!
(2018.10初稿,2019.3复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