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在高中毕业40周年同学聚会上的发言

已有 9519 次阅读 2016-10-16 10:4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们的合影,这张人不全。前排正中穿紫风衣者是我们敬爱的薛老师)


在高中毕业40周年同学聚会上的发言

武夷山

   20161015日,我们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76届高二(18)班毕业40周年聚会在母校举行。我们这个班在初中的编号是6班。由于我们班纪律好、学习气氛好、运动成绩好、凝聚力强,外宾来校参观时经常到我班来观摩,于是,当时的校革委会主任(相当于校长)吴鼎福决定,我们初二(6)班整建制进入高中,成为高一(18)班。我们的班主任薛复老师带了我们整整四年半(由于秋季入学改春季入学那番折腾,我们是19722月进入初中的,后来又改回秋季入学,我们于1976年秋毕业)。

   我们初二(6)班有12人未继续上高中,高二(18)班有50人,共62人。其中4人已不幸早逝,4人无论如何联系不上,联系上了54人。54人中,46人参加了聚会,是历次聚会中出席率最高的。我们还荣幸地请到了十几位当年的老师参加我们的聚会。

   我在聚会上的发言大意如下(根据回忆追记,修订了一些发言中的记忆错误):

   我想讲两层意思,一是感激,二是珍惜。

   首先,我们对附中所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薛老师的教诲无比感激。附中的老师在学生身上付出的心血很多。李宗铮老师(注:初中语文老师,后来任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当年任课时,经常请同学将他认为写得较好的某篇作文誊写一遍交给他,作为教学范文使用。所有同学誊写的这些作文副本他一直保存着,保存了42年。刚才,他将我当年抄写的作文副本全部交还给我,共7篇。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薛老师就更不用说了,经常家访,现在的中学班主任有几个还家访?都在通过微信向学生家长发号施令吧。薛老师对我们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还是算不上批评的敲打,都是对我们的有效帮助。她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待遇”,XXX同学最知道薛老师给了她多少帮助;已故的赵卫星同学关心国际政治,薛老师就借给他《第三帝国的兴亡》之类的书看;我喜欢外语,但当时新华书店里根本没有英语读物,薛老师就另外给我“加餐”。即使在我高中毕业后,还一直给我提供英语读物。比如,1973年有部纪录片叫《万紫千红》,是记叙亚非拉国家第一届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的。薛老师将这部片子的英文解说词油印本送了我一份,我就如饥似渴地阅读。后来薛老师还借给我Anthology of Overseas English Poetry (海外英语诗歌选),我将书中诗歌一首一首抄下,并将其翻译过来。

   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做人。在座的大部分同学平时并不使用英语,而薛老师是教英语的,我们并未因此而觉得薛老师对于我们不重要。事实上,薛老师对我们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影响。多年前我们一次在玄武湖聚会,一位男生说:“你看我们班的女生,没有一个打扮得珠光宝气的,因为是薛老师带出来的”。拿我来说,我在单位里带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我指导他们且参与署名的公开发表论文有很多,单位里对于论文发表是有奖励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每篇至少奖励1000元,SCI收录论文至少奖励5000元,但我从来一分钱不拿,奖金全部给学生。我觉得我这样做是很自然的,薛老师对我们好,我就要对自己的学生好。

   各人际遇不同,有人考上了大学,有人没考上;有人的工作单位至今很景气,有的单位垮了。我们的同学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在努力工作,单位垮了就自己创业,大家都在以不同方式为社会做贡献,而没有成为社会的负担。

   第二点是珍惜。我们这个班级太特殊了。有多少班级是从初中到高中没有打散的?而且由一个班主任带到底的?我们的特殊性导致同学之间的情分特别浓。(下面有几句话,事先想说而发言时忘了说,此处补上)班级微信群里,同学之间有很多相互关心,相互叮嘱,我有时觉得,这些相互关怀甚至有可能超过家人、夫妻之间的关心,家人之间一句话说得不对了可能就翻脸、抱怨,我们同学之间只有相互关怀,没有抱怨。

   我们的特殊经历很多很多,再举个小例子。有一回,我们爬紫金山,翻山过去到中山陵游览,到中山陵后,才发现薛老师的公文包被落在紫金山顶了,于是仇老师率领我们几位男生翻山返回,为薛老师寻包。全南京市有不知多少人爬过紫金山,但是有像我们这样爬过去再爬回来的吗?恐怕很难找。

   我们一些同学已经退休,很多同学将要退休。退休之后,我们关于中学时代的记忆,对今天这样的聚会的回忆,都将为我们退休后的精神生活添彩。我们要珍惜我们的同学情,我相信,我们这个班集体将长期存在下去,既有虚拟的存在,如微信群,也有实体的存在,如我们今天这样的聚会。

   最后送上一首顺口溜,算不上诗:

老同学聚会感赋

毕业四十年

如今相见欢

四载朝夕处

如同战友般

头童又齿豁

频见两鬓斑

微信话语密

关怀暖心间

更有班主任

润物细无声

因材来施教

学子惠终生

老师拟远游

与女长相守

相见恐不易

思之泪双流

附中大学校

吾侪被锻造

道路纵不平

依旧朗声笑

耳顺之年迫

诸位多珍摄

他年聚会时

寒暄胜笔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09034.html

上一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越多越反动----清点整理一下写过的评论(31)
下一篇:期刊定稿会开了四个多小时----日记摘抄523
收藏 IP: 168.160.158.*| 热度|

41 郑永军 李颖业 李学宽 赵美娣 黄仁勇 李竞 周健 岳东晓 王德华 钟炳 徐令予 张能立 葛素红 俞立平 代恒伟 曾红 王春艳 宁利中 张丽娜 赵凤光 翟自洋 张焱 杨林 周洲 冯国平 范运年 冯大诚 李土荣 汪晓军 韩枫 肖传国 谢张迪 姬扬 杨立坚 王启云 章成志 尚成英 clp286 xlianggg idealist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