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长期与火灾打交道的实践活动中,痛定思痛之余,人们逐渐总结摸索出一些经验教训,并形成相应的指导思路,尽管无形中也许早已为大多数人所熟知并认同,然而这些观点未必经得起仔细推敲,不过是人云亦云。
1.火灾主要靠预防
从个体的角度看,防火似乎并不难,只要处处多加小心就可以办到,然而从全局的角度看,要想把意外起火概率控制在一个理想的水准难上加难,因为潜在的点火源成千上万,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各种失误及意外,所有物和人的状态都随时处于频繁变化之中,如果人为预防就能控制住这些变化,那么火灾问题早就变得简单了。
火灾预防的思路不仅算不上进步,反而是一种退步,正是由于对灭火控火能力的极度不确定,才被迫转而寄希望于预防。所谓“两军阵前勇者胜”,主推预防这样的保守策略只会让消防局面愈发被动。简而言之,以实践结果来看,仅靠预防根本满足不了对降低火灾概率尤其是损失程度的需求。
2.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不可少
现代人除了生火做饭,基本不再与明火打交道,许多电加热、电取暖设备进一步减少了与火“亲密接触”的机会,知识技能可以传授,然而人类对于火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却是无法靠教育培训来消除的,因此,一般人看到稍微不受控的火,第一反应就是求助或逃跑,如果第一现场都表现得如此糟糕,那么火灾还会越来越“肆虐”。加之火灾毕竟是一种极端低频事件,从未经历过实战,光靠听来的经验和技能到底能有几分战斗力,这个实在不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谓学以致用,对于这种发生概率近乎为零的事件,自我提高的内在驱动力严重不足,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消防意识淡泊。
3.查清火灾原因以便提升防火能力
火灾发生的原因查来查去不过就那么几类:电器设备、电气线路、液化气、摩擦及自燃、人为操作失误等等,原因每次倒是可以查明,可重复性的事故依然不紧不慢地反复上演,看不到什么新花样,结合第1和第2点来看,事故原因的查明对于旁人的借鉴似乎并没有太大意义。
4.重视大火而忽略小火
一起大火由于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与警醒,相反,一些小火由于损失程度相对轻微,并无人深究,作为大火与小火,从点火源来看,并无两样,只要是遇到了大量分布的可燃物,就形成了大火;遇到少量的可燃物或是有足够的分隔间距,看到的就是小火。所以,大火小火的发展过程并无不同,当小火也能得到同等的重视,能够弄明白小火之所以为何没有变为大火,能够从中汲取成功经验,尽量控制为小火的同时,也就减少了大火,最终使“大火变小,小火变无”。
5.消防需要不断加大投入
在“病根”尚未彻底弄明的情况下,加大“药物”剂量未必就能使“顽疾”得到好转,更谈不上根本性的改善。固定消防设施较低的完好率,面对火灾时发不出“一枪一弹”,且不说还有海量闲置失修直至瘫痪的系列消防设施;即使再高端先进的消防救援设备,由于到场时间的客观限制,看到的早已是火海一片。若以安全投入产出比来细细衡量,很难说这样的投入理念到底是否划算。
就在这些习惯性思维的左右下,对消防工作的实际促进作用不过是“隔靴搔痒”,精力财力花费了不少,火灾总体态势再难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个别情况下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对于火灾从业者来说,火灾的确可以经常遇见,但对于普通人而言,永远却是极端低频事件,工业追求的是确定性,火灾控制追求的是极致的效率、时间、成本等,然而业内人士通常具有的思维习惯及方式并不能深度影响、改变并指导普通人稍显慵懒、我行我素的日常行为。
火灾当事人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一起火灾的最终走势,要想让每个人拥有足够的综合消防控制能力并非易事,站位及角度不同,老生常谈的方式往往难以达到预设的效果,只有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充分结合考虑火灾当事人的普遍接受水平、思维习惯、行为能力、临场发挥、风险程度、经济实力等等,量身定做火灾应对措施及手段,才可能明显提升防火灭火控火结果的确定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