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谈到消防问题,大家都知道很重要,可是家里真正有几个配备消防器材的?倘若万一失火,水是否一定就好用?
就杭州保姆纵火案来说,妇女儿童深夜在家,遇到火灾完全无计可施,惟望救援,那么是不是也该考虑在这种情形下,技术能为她们做点什么?
对普通人而言,亲身经历一起火灾的概率起码20年一遇,甚至周期更长,在这样的极小概率事件中,基本上不要指望其会有什么经验。
据说二战时美军新招募来的卡车司机,只有十几小时的培训时间,然后就直接开赴战场,到真实的场景中再边开边学。
目前的消防培训当然不可能设计出一个火场,让每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去训练学习消防器材的使用技能,然而从中不难看出一点:在“和平时期”进行灭火演练的流程,再拿到真实场景中去检验,难免会破绽百出,其实这并不是“人”的问题。
还有观点屡屡强调火场中的防火门要记得随手关闭,排烟机要及时开启,可是,对于常规消防器材都无法掌握使用的人群,怎么可能再要求更多?正所谓:隔行如隔山,你以为她们应该“知道”了,其实她们并不“知道”;你以为她们“记住”了,然而仓惶之中,她们又如何“记得”住?
在消防这样的应用场景中首先要考虑使用人的感受:东西是不是很重?储备是否确保充足?操作是否简便?能否迅速形成条件反射?长期用不到的情况下,会不会容易变得失效?日常保管有无不安全因素等等。尽管不允许未成年人参与灭火,然而在救援人员尚未抵达火场的生死攸关之际,能否让老幼妇孺可以尽自己所能自救,抑制火势,为自己赢得哪怕是一线生机?
以常用的灭火器为例,发明之初,其实针对的是专业的巡逻队,无论是经验、胆量或体能,都数倍于常人,在有心理准备的前提下,他们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常人却未必。
再来看火灾发生的真实场景,由于燃烧物种类、分布情况的不同,加上时间点、视线环境、惊慌恐惧等不利因素,所以实际将面临的复杂及艰险程度远非消防演练中的油桶火可以比拟。未经深度结合应用场景的技术,其实无论怎样加强宣传培训力度,最终效果都是事倍功半。
消防技术只能通过简单化去应对各类复杂情形,低频使用的产品技术本身更要注入人性化特点,并持续为用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才可能得到普通用户的青睐。现有技术并未综合考虑到上述因素,作为产品的设计者,往往都是业内人士,“自带”专业思维模式,导致实际控火能力与预期偏离,所以尽管火灾风险巨大,然而绝少家庭预备灭火器材,多数抱有侥幸心理,也就不足为怪了,并不能简单将其归结为防火意识不强。
早发现、早到场、早扑灭,是初期灭火中一再强调的要点,然而,如果没有贴合常人思维及使用习惯的器材,没有充分结合并预见复杂应用场景,不能从使用者的站位去深层体验及综合看待火灾问题,“三早”大多数时候仍会沦为纸上谈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CFIC2018王以丹:消防安全全流程管理及市场投入缺失性研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